分享

徐宜厚教授中医皮科治疗荨麻疹验案2则

 紫苏333 2019-06-25

荨麻疹

1

急性荨麻疹

王某、女性,21岁。2003年7月8日初诊。近一周来,感觉咽喉不适,继而在颈项和四肢发现大小不等的风疹块,自觉瘙痒。

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状如地图,视之咽弓充血明显,扁桃体红肿,自觉刺痒不适,脉浮数,舌质红,苔少,

辨证:风热外邪,袭于肺卫。

诊断:急性荨麻疹。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驱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炒牛蒡子、玄参各10g;桔梗、炒丹皮、防风、荆芥、竹叶、甘草各6g,生地12g;芦根15g。

二诊三天后复诊,风团和痒感明显减轻,但其咽弓仍然充血,守上方加金莲花、鸭跖草各8g。

五天后,来门诊告知,风团和痒感及咽喉不适均除而愈。

[方药分析]古人谓,风邪上犯,首先犯肺。方中用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牛蒡子、荆芥、防风、桔梗既疏散风热,又宣透表邪,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治在保肺,玄参滋阴降火,治在益肾,生地凉血以退血热,血热清而斑疹消,甘草调和诸药,共凑清热解毒,宣肺驱邪的功效。

[按语]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在六淫之中,唯有风邪能兼五气,常见有风寒、暑风、风湿、风燥、风火等。在皮肤科领域中凡见病位在上,皮损泛发,脱屑和瘙痒,均与风邪关系密切。因而对风邪药物的使用,既要本着辛甘发散为阳的宗旨;又要牢记一见风邪,率用发散致痉的遗训,必须遵循《医原记略》所说:“业医者,亟宜猛省。必查风之来源也。”

2

人工性荨麻疹

黄某某,男性,42岁,2004年4月7日初诊。

患者患荨麻疹达5年之久。只要皮肤上受到挤压则起风团,刺痒难忍。

检查:在背部划痕试验呈强阳性,继而自觉灼热刺痒,风团为暗红色,持续15分钟后才缓慢消退。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涩。症属血瘀孙络。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痒。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赤芍、归尾、丹参各10g,红花、乳香、地龙各6g,徐长卿、益母草各15g,蝉衣、荆芥炭各3g,路路通12g。

二诊:一周后复诊,划痕出现的时间略有延长,但仍然感觉灼热刺痒。上方加茜草、紫草、旱莲草各10g。

三诊:5天后复诊,灼热感觉明显减轻,划痕时间也有延长。仅有轻微痒感,改用益气扶脾,佐以活血通络。方选玉屏风散加味。药用黄芪、白术、白芍、山药、炒扁豆、赤小豆各12g,防风、红花、凌霄花、地龙、砂仁各6g,路路通10g。

按上方加减调治,两个月左右,上述症状明显见好。嘱患者常服人参健脾丸以巩固之。

[方药分析]方用归尾、赤芍、红花、桃仁、丹参、益母草、乳香等活血化瘀,凉血退斑;荆芥、徐长卿、蝉衣疏风止痒;地龙、路路通通络止痒。二诊时,划痕时间的延长,表明血瘀孙络的现象略有改善,然其仍然灼热刺痒。前方中加入紫草、茜草、旱莲草育阴凉血。在划痕与灼热刺痒均有改善后,拟从本治疗。重点在益气扶脾,佐以活血通络。方用玉屏风散加味而收功。 

[按语]荨麻疹病因复杂,治疗方法总多,通常而论,急性期或初期阶段治宜驱邪为主,慢性期或者反复发作,治宜扶正为主。具体应用时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血分药的应用,如:三七、泽兰活血;生地,丹皮凉血;熟军、乳香化瘀。这是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二是虫类药物的运用:如:乌蛇、全虫、蝉衣、僵蚕、刺猬皮等,这类药物对于顽固难愈的荨麻疹用之得当,效果甚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