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各种春秋战国玉器特征(二)

 自华居 2019-06-25

剑首

剑之柄端所嵌的玉饰,多呈圆饼形。除少数光素者外,大多在剑首正面琢有弦纹、谷纹等。背面光素有穿孔。一种穿孔是,器背中央钻一较大圆穿,供剑柄直接插入,其次是在中央一周分别琢出三对隧孔,还有的是在中央琢一圈形沟槽,内心有一对穿孔。其形式多样,主要目的是使剑与柄结扎嵌缀。

剑格

剑把和剑身之间的饰物。剖面呈菱形,中央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由于当时穿孔工艺,是先用管钻钻孔,再用线锯拉丝而成,故孔中央常留有制作时的管钻痕和线锯的拉丝痕。器表面多雕有谷纹、云纹和兽面纹等。

是嵌于剑鞘外部,使剑穿挂于革带上的器物。正视呈长条形。一般璏面平整或略弧,并琢有谷纹、云纹和兽面纹等,而器面两端则向内卷曲微收。侧视,在器面下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供穿挂之用,其孔洞较开阔,隐约可见修整时的拉丝痕迹。

是装饰在剑鞘末端的饰物,多呈梯形,表面或光素,或饰兽面、几何纹,剖面为橄榄形,一端有一个或三个(一大二小)垂直的穿孔。珌在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西汉时期较多。

带钩

多呈长条形和琵琶形,钩首高昂,有龙、凤、兽头等,钩面光素,或用阴线、浅浮雕等技法琢出几何形纹。钩钮较高,有方圆两种,多设在近尾端处,器面光滑,棱角规矩利落,光泽度极强。有的作品,还与金银工艺组合镶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器形较商代韘扁平面略呈椭圆形,顶部斜面加大,并在一侧雕出一凸角。器面或光素,或饰有兽面、几何纹等,可能此时玉韘已失去了实用的功能,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佩饰了。

多扁平,鸟身较商加长,但亦并非写实,只是强调了它的神韵和气势,特别是昂首、曲颈、挺胸的S形线条,充满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其头部装饰简单,卷曲的长角似借用了龙角的造型,有的则如云纹状耳。另外,圆眼勾喙若现实鸟形特征,身躯及尾却较为抽象,仅用云纹、曲线或镂空手法点缀表现。

扁平长条形,较商周鱼体造型略显肥胖。嘴扁宽,上下端翘凸,形同西周。鱼身纹饰规整,斜向密集的短阴线饰鳍,扁长弧圆的环带纹为鳞,有的还用勾连云纹和缠绕的变形龙纹作装饰。线角清晰,刀工利落,但造型较为呆板,并多发现于春秋墓中,战国玉鱼目前少见。

兽类

造型较为写实,主要突出了动物的躯体和神态。一般除头部五官刻画的比较具体外,身躯多光素无纹,碾磨圆润细腻。但也有一些怪异之神兽,身上琢有各种几何云纹装饰,仍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不过,战国玉兽作品比较少见。

人像

造型比较接近现实中的人形,并多为站立式,身穿各式长裙,头戴冠或梳着不同式样的发髻。一般双手仍置于腹前,面部刻画简单且比较呆板。圆雕人物大多从头顶至底端有一纵向穿孔,以供穿系。同时玉雕人像不同的穿戴装扮,表现了当时不同地区和名族的服饰、生活习俗,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舞人

这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品种,造型均为身穿长裙的女性,体态端正,秀发垂肩,衣纹线条流畅,袖口及裙的下摆,琢有规整的几何纹边饰,或独舞、或对舞,风姿绰约,一般器体扁平,上下有穿,可供系佩。

扁平长方形。梳背略方,阴刻战国时流行的勾连云纹和变形龙纹,梳齿较长,端部尖细。整体造型与商周玉梳差别不大,只是图案花纹不同而已,同时在齿与背比例的设计上,较前更趋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