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古代玉带钩的演变过程

 芝润斋 2023-06-16 发布于江苏

带钩是古人用于束腰和钩挂的器物,其器型大多由钩首、钩体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它在古代使用极为广泛,不仅存世量大,而且质地众多,有金、银、铜、铁、玉、琉璃等。

西汉玉带钩

01、玉带钩概述

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玉带钩。春秋中期大量制作,到战国时期开始流行,西汉时期被广泛使用,魏晋以后锐减。到了宋元时期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但是用途也发生变化,使用范围扩大,正如文震亨《长物志》载:玉带钩已成为文房等用品,还有用作帐钩、文房镇纸,或者是文人雅士的观赏品等,造型有龙首、鹅首、鸟首等,腹有琵琶形、长条形、曲棒形等,但是以龙首形最为普遍。

02、各时代玉带钩的特征

02-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带钩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带钩的特点,.均出土于死者的腰腹部,器形呈扁长方体,一端为孔,一端为钩,缺少钩钮,其孔的钻法具有明显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良渚文化玉带钩

02-2、春秋、战国玉带钩

商周时期的玉带钩极少,春秋中期以后,玉带钩常有发现,战国时期进入了带钩的鼎盛时期,王公贵族都以玉带钩作为装饰。战国时期的带钩分为大尺寸和小尺寸的带钩两种类型。大尺寸带钩较为罕见,其钩身多用“游丝毛雕”的技法雕琢,如战国时期典型的勾云纹、谷纹等,线条极细,若有若无。

战国玉带钩

小尺寸带钩较为常见,一般长度超过二三寸,雕琢极为简单,钩首多为马首形,不雕出眼、鼻、口,多数带钩钩首的头部仅用一刀磨出棱角,钩身尾部下塌,光素无纹,其侧棱抹斜,似用刀削过一般,用手摸有光滑平整的感觉。钩钮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绝大多数为平面无纹饰,钮身距离尾端很近。这一时期无论大尺寸带钩,还是小尺寸带钩,光泽度都极强,这也是战国时期玉器的共同特点。

02-3、秦代玉带钩

秦玉带钩在构造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整玉碾琢而成的带钩,一般钩作禽、兽首状,另一类钩体有多节玉块组成,首尾作龙、兽形。这类玉带钩的结构较为复杂,钩身分节制成,雕琢较为方便,又比较牢固,制作工艺比前一类玉带钩又有进步。

02-4、汉代玉带钩

汉代是玉带钩的创新发展时期,玉带钩的造型,总体上是战国玉带钩的延续,但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常见的有兽头钩,钩首为兽的形象;鸟头钩,钩首为鸭状的鸟头,钩腹较宽,呈琵琶形;螭纹钩,即在钩腹上雕蟠螭纹;弦纹钩,即在钩身上采用打窟的雕法,使带钩钩体形成几道凹槽,以凸出弦纹。

汉代玉带钩

汉代的玉带钩和秦代的情况一样,在构造上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另一类是由多节玉块组成,当中贯穿铁条而成器。前一类的玉带钩,钩部当作龙首、兽首或鸭首形,有的钩背还有浮雕的龙、兽装饰。汉代玉带钩,钩身呈细长状。圆雕细长条形,其长度一般达到15厘米左右。龙首形钩首,有双角、双眼睛,口齿分明,钩身弧度加大,且较平直,有的钩钮底边与钩尾底边在一个平面上,多椭圆钩钮,通体雕刻纹饰,常见的纹饰为勾云纹、连锁卷云纹或钩背上浮雕蟠螭纹。

02-5、魏晋南北朝玉带钩

魏晋南北朝玉带钩的器形一般不大,钩首多作龙头形。南京象山七号东晋墓所出的玉带钩,正面浮雕凤鸟纹,雕琢较为精致。

东晋玉带钩

02-6、宋代玉带钩

隋唐时期玉带钩极少出现,一直到宋代,带钩才又逐渐增多,因为宋代玉器大兴仿古之风,而带钩作为一种常见的古器,因此被仿制。宋代的玉带钩多仿汉代的龙首螭纹带钩,其龙首和螭纹的雕法已融入了某些当时的风格,只要把握住两个时代龙纹和螭纹的区别,就不难鉴别出来。

02-7、元代玉带钩

元代玉带钩附设镂雕纹饰。带钩的形制基本延续传统造型式样,多以龙首为钩首。然钩身附设镂雕纹饰,造型新巧,风格别具。钩身有花叶纹或蟠螭纹,均极为典型。钩身附设纹饰的做法,在汉代就有,但钩身附设各式高浮雕兼镂雕纹饰则是元代的创新。元代这种新型带钩,被明清两代带钩普遍地效法。

元代玉带钩

02-8、明代玉带钩

明代带钩数量非常多,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等,钩首开始加大,龙头雕刻繁琐,以双角的居多,似英文字母“V”形,顺额顶弯向颈后,长披发。龙耳较大,下端外卷或内卷。眼睛的雕法有两种,一是用管钻钻出的圆圈眼,另一种是呈柱状凸起,并在顶端有一个极浅的阴刻圆环,在古玩行中戏称为“虾米眼”。此外明代还有一些以其他生物为装饰的玉带钩,其纹饰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明代玉带钩

02-9、清代玉带钩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磨光度也高,有些带钩雕鸟、兽、虫、鱼、花草、灵芝和“三阳开泰”、“马上封侯”、“必定如意”等吉祥寓意,各具匠心,艺术水平颇高。只是到清代晚期,因玉带钩的使用量减少,其制作就显得粗糙多了。

03、元、明、清代玉带钩断代特征

元、明、清代的带钩使人难以区别,除了从雕刻与玉质看,还应注意造型的变化。以龙首带钩为例,元代的带钩腹部与钩头距离宽。明代的龙首带钩,还有的在腹部上雕一螭龙,即“苍龙教子”,早期带有浓厚元代的特征,与元代带钩相比较要窄,钩头窄而厚,龙首个别为单角,双角为多,似“V”字形,长披发,五官及额头在钩前部,嘴部稍前倾,眼一般为阴刻圆环,更多见的眼睛是圆球而凸起,似小柱,顶端还有一个极浅的阴刻圆环,即虾米眼。腹部的螭细而长,爬行状,眼鼻集中于头前部,布局紧凑,螭头与龙头,距离变小。

清代玉带钩

清代造型钩腹部多呈曲板状,钩钮矮。龙钩首头额出现块状凸起,五官明显增高,虾米眼更凸,腮帮肌肉夸张,鼻翼出鼻尖,口角开口深,露舌,龙头短,吻部斜杀,特别是到了中后期,雕刻马虎粗糙,随意发挥,有时钩首长,耳呈猫耳,刻龙发艺术效果差。钩腹上的螭纹头额隆起,圆涡状耳高凸,螭发长而密,作顺身后曳,躯体圆浑,“S”形呆板,爬行无起伏,阴刻脊柱线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