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旺林 所谓律联,是指古典诗歌中由两个律句(上句称为“出句”,下句则称为“对句”)按“对”的方式(即“出句如系仄头,对句必须是平头,出句如系平头,对句必须是仄头。”[注1])组合而成的诗联。 一首律诗(不含所谓拗律),按律联的多少,可分为小律、普通律诗和排律(或称长律)三大类。小律只有三个诗联,普通律诗是四个诗联,超过四个律联的称为排律。下面我们谈的只是普通律诗。 一首普通律诗有8句,也就有4个诗联。在这四个诗联之间,有三个由后一诗联的出句(上句)与前一诗联的对句(下句)形成的组合。这三个组合,依次为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 律联之间的组合,有“粘”和“对”两种方式。王力教授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黏’” [注2] 。参照王力教授的这种说法,则律联之间的“对”便是:若上一联的对句是平头,则下一联的出句须为仄头;若上一联的对句是仄头,则下一联的出句须为平头。 律联之间全用“粘”来组合的,是所谓律诗的“常格”、“正格”,否则便称为律诗的变格,有人称之为“杂格”。 所谓“正格”的律诗,浙江湖州师院中文系徐青教授称之为“粘式律诗”。徐青教授指出:“从诗律结构的原理出发看问题,律联内部律句的组合,只有一种规则,即'对’的规则,不'对’,就无所谓律联;但律联和律联组合成诗时却可以用粘的规则或对的规则,而大于绝句的诗体则可以混用两种规则,这样就出现了三种结构类型:1,用'粘’的规则来组合,组成为粘式结构,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近体诗’的格律结构。2,用'对’的规则来组合,组成为'对式’结构,南北朝时期所谓'永明体’、'齐梁体’诗中,就有大量的对式结构的绝句和律诗。3,混用'粘’和'对’两种规则来组合,粘对混合成诗。当然,这不会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是必然会出现的。因为,坚持用一种规则贯彻全诗,有时会与内容的表达发生矛盾,即写时觉得表达的内容很好,但却难于顾及粘的规则。这样,也就产生了粘对混合式律诗并与粘式律诗、对式律诗形成为三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格律诗了。”[注3] 下面,我想根据徐教授的研究成果,仅就七律方面来谈谈普通律诗的几种“杂格”。所举诗例,我们尽量用全首都是由律句组成的律诗[注4]。在所举诗例中,因版本不同,有些诗句中的个别词语或诗的标题有歧异现象,因其无关乎对律联之间组合方式的分析,故不作一一说明。另外,凡由徐教授所列举者均加*号标明。 一、对式律诗 整首律诗完全不用“粘”的规则。徐青教授指出:“它的特点是完全用'异声相对’的规则结合全诗各联,从而是全诗都'失粘’的律诗,因为它是只以相同的或相近的一个律联反复重叠构成全诗的。”例如: *(唐)刘宪[注5]《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AB·aB·aB·aB)[注6] 暮春春色最便妍,苑里花开列御筵。商山积翠临城起,产水浮光共暮莲。 莺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欢娱节物今如此,愿奉宸游亿万年。 *(唐)王维《酌酒与裴迪》(bA·bA·bA·bA)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 (唐)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AB·aB·aB·aB)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唐)韦应物《送常侍御却使西番》[注7](bA·bA·bA·bA):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番臣。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有人称对式律诗为“四柱格”(谓之“四柱并立”)。并说“这个格式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必须是为仄起。”[注8]。从岑参诗看来并非如此。 徐教授指出:“对式格律实际上是一种重叠式结构,全诗只用了一个律联,反复重叠成诗,诗体一长,重叠的次数就多,于是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呆板、单调的感觉,不像对式绝句只重叠了一次,这个缺点还不觉得很突出;重叠的次数多了,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到中唐以后,这种诗律逐渐不为诗人所用,诗例的数量也大减,佳作也少了。” [注9] 二、以粘为主的混合式律诗 四个律联之间的三个组合,两处用“粘”,一处用“对”。此类律诗,按“对”所处的位置,由前而后,可分为如下三小类: 1、“对—粘—粘”式 (唐)刘宪《奉和立春日内出彩花树应制》(BA·bA·aB·bA) 禁苑韶年此日归,东郊道上转青旂。柳色梅芳何处所,风前雪里觅芳菲。 开冰池内鱼新跃,剪彩花间燕始飞。欲识王游布阳气,为观天藻竞春晖。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A·bA·aB·bA)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BA·bA·aB·bA)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唐)白居易《江楼月》(AB·aB·bA·aB)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 (唐)杜牧《河湟》(bA·bA·aB·bA)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宋)苏轼《龟山》(AB·aB·bA·aB)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明末清初)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 二十四 朱九江曰藩 闺怨》(AB·aB·bA·aB) 章台垂柳叶凋秋,孤怨孤栖荡妇楼。六朝香粉丁都护,万里戎韬霍小侯。 明月机中双纽缕,黄云城上千金钩。此生不拟长相忆,犹梦落花逐上流。 (清末)秋瑾《旧游重过有不胜今昔之感》(AB·aB·bA·aB) 旧时景物旧时楼,今日重来宿雨收。小庭花草犹如是,故国亲朋好在不? 南地音书频阻隔,东方烽火几时休?不堪登望苍茫里,一度凭栏一度愁! 2、“粘—对—粘”式 (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aB·bA·bA·aB)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五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唐)杜甫《有客》(一作宾至)(aB·bA·bA·aB)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唐)杜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BA·aB·aB·bA) (草堂本一作郑公枉驾携馔访水亭)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徵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唐)杜甫《奉寄章十侍御》(BA·aB·aB·bA)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唐)杜甫《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bA·aB·aB·bA)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唐)白居易《寄微之》(AB·bA·bA·aB) 帝城行乐日纷纷,天畔穷愁我与君。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 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莴堕髻如云。人生多少欢娱事,那独千分无一分? *(唐)杜牧《柳长句》(BA·aB·aB·bA)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无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唐)杜牧《羊栏浦夜陪宴会》(BA·aB·aB·bA) 戈槛营中夜未央,雨沾云惹侍襄王。毬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 红弦高紧声声急,珠唱铺圆袅袅长。自比诸生最无取,不知何处亦升堂。 (宋)苏轼《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BA·aB·aB·bA)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 (宋)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之一(BA·aB·aB·bA) 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无钱种菜为家业,有病安心是药方。 才疏正类孔文举,痴绝还同顾长康。万里归来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 (宋)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之二(AB·bA·bA·aB) 森森画戟拥朱轮,坐咏梁公觉有神。白傅闲游空诵句,拾遗穷老敢论亲。 东海莫怀疏受意,西风幸免庾公尘。为公过岭传新唱,催发寒梅一信春。 (明末清初)屈大均《咏葛稚川赠内》(bA·aB·aB·bA) 葛令当年勾漏去,求仙却娶鲍家姝。双栖红翠三花树,对写烟霞五岳图。 芙蓉自可为金液,蛱蝶何知在玉壶。将子罗浮明日返,人疑桂父与麻姑。 (清末民初)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三首之三)(bA·aB·aB·bA) 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著元明?飞腾作势风云起,奇变见犹神鬼惊。 扫除近代新诗话,惝恍诸天闻乐声。兹事混茫与微妙,感人千载妙音生。 (清末民初)康有为《苏村卧病写怀》(四首之二)(BA·aB·aB·bA) 蛙蛤群鸣草泽中,莓苔绿上钓矶东。登楼俯仰古人往,展卷徘徊夜梦空。 迟迟佳日供多病,黯黯虚名负此翁。偶过小园问芳讯,落花飞尽剩残红。 3、“粘—粘—对”式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BA·aB·bA·bA)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唐)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BA·aB·bA·bA)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唐)刘长卿《秋夜有怀》[注10](BA·aB·bA·bA) 晚节逢君趣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吾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千里动寒砧。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唐)白居易《戏招》(AB·bA·aB·aB) 青门走马趁心期,惆怅归来已校迟。应过唐昌玉蕊后,犹当崇敬牡丹时。 暂游还忆崔先辈,欲醉先邀李拾遗。尚残半月芸香俸,不作归粮作酒资。 (宋)苏轼《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反百舍,今又相逢赣上,戏用旧韵作诗留别》(BA·aB·bA·bA) 米尽无人典破裘,送行万里一邹游。解舟又欲携君去,归舍聊须与妇谋。 闻道年来丹伏火,不愁老去雪盈头。剩买山田添鹤口,庙堂新拜富民侯。 (清末民初)康有为《星坡元夕,乡人张灯燃爆,繁闹过于故国,触绪伤怀,与铁君、同富侄、汤觉顿门人追思乡国》(BA·aB·bA·bA) 海月团团又上元,波桥影静市声喧。刺天珠爆争星丽,照水银灯夹岸繁。 旧国烟花重此见,新亭风景泣何言!忽忆前年燕市夜,酒酣击筑梦中原。 (清末民初)康有为《己酉腊在槟屿,与门人王公裕步南兰堂后园,感怀示公裕,兼寄麦孺博、徐君勉》(二首之一)(AB·bA·aB·aB) 流亡海外一星周,自笑更生十二秋。得失兴亡亲历历,险艰情伪与由由。 闭门种菜英雄老,握发非人心事休。神伤不敢看时报,花下藤床搔白头。 三、以“对”为主的混合式律诗 四个律联之间的三个组合,两处用“对”,一处用“粘”。此类律诗,按“粘”所处的位置,由前而后,亦可分为三小类[注11]: 1、“粘—对—对”式(徐青教授列为第三种) (唐)杜甫《所思》(bA·aB·aB·aB)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唐)刘长卿《延平门高斋亭子应歧王教》[注12](AB·bA·bA·bA) 花源药屿凤城西,翠暮纱窗莺乱啼。昨夜葡萄初上架,今朝杨柳半垂堤。 片片仙云来渡水,双双燕子共衔泥。请语东风催后骑,并将歌舞向前溪。 *(唐)刘长卿《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BA·aB·aB·aB)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搀枪懒息机。 (明末清初)王夫之《冬尽过刘庶先夜话效时(丁酉)》(BA·aB·aB·aB) 端自莲花瓣里来,幻身真作冻蜂猜。世如棋弈辘轳劫,话到文章婪尾杯。 三公叔夜龙鸾客,兀者郑侨斥鴳才。金销石泐寻常事,惭愧寒香一径梅。 2、“对—粘—对”式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AB·aB·bA·bA)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韦嗣立《初春辛太平公主南庄》[注13](BA·bA·aB·aB) 主第岩扃架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3、“对—对—粘”式(徐青教授列为第一种) *(唐)沈全期《守岁应制》(BA·bA·BA·aB) 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 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伥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AB·aB·aB·bA)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杜甫《城西陂泛舟》(AB·aB·aB·bA)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AB·aB·aB·bA) 阁前上马思徘徊,第二房门手自开。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须赞善来。 吏人不识多新补,松竹相亲是旧栽。应有题墙名姓在,试将衫袖拂尘埃。 从以上所举例子可见,确如徐青教授所指出的:“'粘式律诗’只是古代格律诗中的一种结构类型,而不是全部。”“尽管到了唐代,粘式律诗渐成格律诗的主体了,在诗歌数量上也渐占了优势了,但粘对混合式律诗仍有很大的数量,直至今人写律诗,也还会写出粘对混合式律诗来。” [注14]。 就律联组合方面而言,完全按常格写出的律诗,未见得就一定比依杂格写出的好。诗联组合的方式,毕竟只是诗歌形式方面的因素,诗歌真正的优劣,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表达的内容。一格独尊,不许他格并存的做法,对于诗坛的繁荣兴盛,其实并不是件好事。唐代诗坛所以能大放光彩,与当时诗坛对于律诗结构的多样性持宽容态度也许不无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注】 1、2.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一章第六节。 3.见徐青《诗词格律概要》第一章《诗律和诗律的结构》之四 4.有不少律诗并非全由律句组成。例如,杜甫的七律《野望》:“金华山北(一作'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首句便是拗句,于是影响到首联并非律联。 5.刘宪(655―711),字元度。十五岁举进士。官至崇文馆学士。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6.王力教授和徐青教授都将七言律句分为a、b 、A、B四式: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为a式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为b式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为A式句,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为B式句。 注意:五言律句不同,它是: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为a式,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为b式,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为A式,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为B式。 7.此诗或以为殷尧藩所作。殷尧藩,唐代诗人。浙江嘉兴人。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元和中,举进士第。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其游韦应物之门,分契莫逆。 8.引自一位诗友转发来的题为“律诗的格式有哪些”的微信 9.见徐青《诗词格律概要》第三章《对式律诗》 10.此诗诗题 一作“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和空上人“。作者或记为张南史,或记为皇甫冉(二人均唐人)。诗中“趣道”一作“道趣”,“禅师”一作“大师”。 11.此处分类的排序与徐教授的略有不同。本文仅从便于记忆的角度稍作调整。 12.该诗作者或记为张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谔,唐中宗景龙中登进士第。历任陈王掾。玄宗开元中,从岐王李范游,赋诗相娱。后贬山茌丞。工诗,颇为时所称。 13.此诗作者一说是赵彦昭。 韦嗣立(654—719),字延构。少举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赵彦昭,字奂然。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后不久。唐中宗时进士及第,官至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全唐诗》收诗一卷。 14.见注3 2018-09-15 【附记】 徐青教授和他的《诗词格律概要》 徐青教授是北大教授、现当代诗学权威王力先生的弟子,对古典诗律有深入的研究。他说过:“我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根据《全汉三国晋南北朝隋诗》(丁福保辑),逐首分析其平仄格式和用韵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感到有所发现,遂着力归纳、整理其结构类型。于1972年冬,开始撰写书稿。1974年,完成了《古典诗律史》初稿,并将其中的主要的章节寄给我的老师王力(了一)先生审阅,了一师用铅笔在我的书稿上批点了三十多处,并在信中评道'你的书稿讲明了律诗的来源,这是很有好处的。记得从前朱光潜写文章讲律诗的格律,那是很粗疏的。’1978年,我把书稿修改好,寄交出版社。198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八十年代,我又以《全唐诗》为材料,从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对四万几千首唐诗作了分析、研究,归纳出了唐诗格律体系,写成《唐诗格律通论》一书出版。以上两本书都是以原始材料为根据,通过研究、分析、归纳而写成的,工作量是十分浩大的。在此过程中,我又撰写了诗律学论文、文章六十多篇,在我校学报和《语文月刊》(广州)发表。” 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是“为96届学生讲《诗律学》课而撰写的教材,是为传播我的诗律研究成果的,因而是《唐诗格律通论》一书姊妹篇。它适用于《诗词格律》知识课的教学。”连载于徐青教授的新浪网博客——xq219214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