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好诗 | 沉思:在巨石阵

 大海与老人t2i5 2019-06-26


沉思:在巨石阵

散 皮

我无法听懂他们的语言

有一种物体,把我们简单的隔离

来途上,我听不懂

司机抑扬顿错的解说

石阵前,我听不懂

石头里回荡的深沉的低语

我只能用眼睛抚摸世界

虽然阳光的移动,和中国的一样

虽然平原的风,和家乡的一样

但雨落在索尔兹伯里的

土地,石头,敲打着雨

那是异域的密码,久远的仪式

英格兰少女回头微笑,我的仰望

驻留在石头上

广袤的田野泛起绿色的光辉

   专家点评

英格兰的巨石阵,闻名遐迩。对于如此著名的名胜古迹,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诗篇已经给予了惊奇、赞美和咏叹。但对于本诗作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谜,依旧是“异域的密码,久远的仪式”,其陌生化和朦胧美本身就是一首诗,吸引着诗人既要前往观瞻又要用诗记之,于是就有了这首《沉思:在巨石阵》。

诗是身体的“语言史”。这首诗对此有典型的展现。它从身体的听觉,写到身体的视觉、触觉和幻觉,最终写到身体的心觉。在前往巨石阵的路上,诗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和司机的解说;在巨石阵现场,诗人也听不懂“石头里回荡的深沉的低语”。所以,他只得凭借视觉,“用眼睛抚摸世界”,同时感受着与故乡一样的阳光、轻风和雨滴,乃至在出神沉思的刹那,还产生了“石头,敲打着雨”(而非雨敲打石头)的幻觉。最后,从发历史之幽思回到眼前的现实,诗人看到了“英格兰少女回头微笑”,并仰望这些石头及其周边无边无际的广袤的生命绿色。

无论是身体的生理学还是身体的伦理学,不管是身体的时代感还是身体的现世感,对诗歌创作而言,都是靠想象而生。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里说:“想象将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被沉思的形象的天地,而且是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喜悦的天地。”因此,我们读这首诗,既品味了其沉思,又感受了其喜悦。

特邀点评:杨四平

  诗人简介

散 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委员,济南铁路局作协理事。诗歌发表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诗选刊》《扬子江诗刊》《诗江南》《草堂》《中国诗歌》《山东文学》《飞天》《星星诗刊》《时代文字》《诗潮》《青春》等刊物,入选多种年选版本。著有诗集《时间之虫》《镜子里的影像谋杀了我》《语言在草木中生长》等。现在济南铁路局工作。

  专家简介

杨四平: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读研,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东西方诗人联合会主席、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世界诗人大会永久会员、世界艺术文化学院(美国)荣誉文学博士、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副主任、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副主席。在《文学评论》、《诗刊》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诗歌评论百余篇,出版诗学专著《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主流》、《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等十余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在《清明》、《诗歌月刊》、《青春诗歌》等刊物开辟专栏,提出“中产阶级立场写作”、“艾青学”等诗学新见,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多次到台港澳进行诗学交流,先后应邀赴印度、墨西哥和美国出席世界诗人大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