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落榜进士 何以为家,是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还是石头红砖垒摞的宅院民居?在缅甸茵莱湖,家,被重新定义。不是只有生长在陆地上的房子才是家,从湖水中拔地而起的木房也是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被称作茵莱湖”水上人家“。 相较于传统的北方旱鸭子,其实很难理解如何在水上生活,更不要提在湖中建房子,开辟浮岛种植瓜果蔬菜,甚至还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水上集市,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茵莱湖古而有之,据说形成于20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茵莱湖上,唯一的出行方式不是步行而是划船,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水上种植瓜果蔬菜,成熟后便运送至其他地区售卖。 大概是由于建造在水上的原因,这里的木屋大多简陋单调,几根粗壮的竹竿支撑起整个房屋,外层用韧性极强的杆皮编成的席子包裹着,窗户也只有一米见长的大小,平日里就用竹竿撑着窗户扇,细碎的阳光透过湖面射入屋内,因而,即使窗户面积不大也能拥有充足的阳光。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盖起三四层小木楼,房前屋后布满了绿茵茵的水草,孩子们会在午后爬到房前的竹竿上玩耍,或者划船去湖中心捕鱼捞虾,日子过得惬意而舒适 。 事实上,水上木屋与我国南方的吊脚楼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陆地与水域之分,只是相比于吊脚楼,人们更担心水上木屋的安全性。 于是,特意观察了水上木屋的构造,房子底部采用三角形加固结构,每个受力点都会有两到三个三角形,且有二十到三十根竹竿伸向水下,整体上来看,虽不如水泥浇筑的民居坚固,但起居生活个几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泛舟驶于湖上,两侧木屋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极目远眺,还能看到在水中茁壮生长的大树,一时间,竟难以分辨自己到底身在陆地或是水上。 茵莱湖湖水只有2-5米深,因此,人们的生活与湖水联系的更为紧密。日落傍晚时,人们便会划船到适合洗漱的地方冲凉洗澡,或者钻到水下活动活动筋骨,亦或者趁着天气凉爽,在屋脚下清洗衣物。 一天的忙碌过后,和在陆地上的邻里街坊相似的是,人们都会坐在自家门前和对门的邻居扯着嗓子聊天,一边还不忘继续手中的家务,这一点倒比我国江南水乡的景致还要有趣。 湖水两侧的陆地通过木桥相连,陆地生活似乎要比水上要丰富的多,宾馆、商店、餐馆、纪念品店一应俱全,色彩也要比水上的木屋更为纷繁复杂,一片水域,两个世界,实在奇妙。 时过境迁,世界发始终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掩映于茵莱湖的水上人家却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气息,关于那个触手可及的光影之梦,茵莱人则用祖祖辈辈来践行传承…… 落榜进士: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许有一天会和你擦肩而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