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宝
2001年5月,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了董耀会主编的《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14册,共收录了10种志书,其中有7种《永平府志》,包括两种《康熙永平府志》,一种《康熙续补永平志》。《康熙续补永平志》为康熙十二年(1673)唐敬一(时任永平府知府)纂修,因不存在相关的编撰者问题,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按照《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的体例,将这两种《康熙永平府志》书前(版权)页上排列的编撰者情况,迻录如下: 第一种: 永平府志 清·康熙二年修 十八年续 宋琬撰 路遴参订 常文魁续修 第二种: 永平府志 清·康熙五十年 宋琬撰次 张朝琮续纂 不难看出,两种《康熙永平府志》的主要编撰人,均为宋琬,宋琬何许人也? 查《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宋琬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生,清康熙十二年(1673)卒(1),再查《中国历史大辞典》中的“宋琬”条目,亦有简介: 宋琬(1614—1673年),清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顺治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顺治十八年(1661年)擢按察使,因于七农民起义事牵连下狱。康熙三年(1664年)释归闲居。十一年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旋病死。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人诗文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其诗格合声谐,晚年多凄清激宕之调,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著有《安雅堂文集》等。(2) 另外,两种《康熙永平府志》之中,皆有宋琬的传记,其中记载“纂辑府志二十三卷,以备百年文献”云云(3),是指其曾主持编撰了《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而言。因其文较长,不再赘录。 据此可知,宋琬实卒于康熙十二年,又怎能参加《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的编纂事宜,且成为主要编撰人呢?此事或许另有缘故。 那么,留意一下校注者自己是如何说的呢? 在每种志书前的“《校注》编辑说明”里面,校注者说得很是明白,“本次重新整理的”有“康熙二年(1663年)宋琬修,十八年(1679)常文魁续纂《永平府志》(24卷首1卷)”与“康熙五十年(1711年)宋琬纂《永平府志》(24卷首1卷)”(4),你看,皆为宋琬修纂,没有错简或错字。 我们再看书后的“《校注》后记”,与两种《康熙永平府志》有关的文字是: 清康熙十八年版《永平府志》整部书除缺页外,模糊不清难辨认的字较多。为了解决缺失问题,将多部志书找来进行了参校,尤其该书与康熙五十年版重复较多,逐字进行了对照,缺页和空白基本被填补齐。(5)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两种《康熙永平府志》的原版(刻本),现今藏在何处?《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没有涉及,故无从得知。校注者对两种《康熙永平府志》的体例,亦与其它多种《永平府志》的体例稍异,可举例如下: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 永平府志卷之一 莱阳 宋琬撰次 宜兴 路遴参校 广宁 常文魁续补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 永平府志卷之首 莱阳 宋琬撰次 府学训导 徐香参订 萧山 张朝琮续纂 卢龙教谕 胡仁济校辑 上述刊载体例,无法知道是原版如此,还是后人经过“对照”或“填补齐”的版面。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如果不是宋琬所编纂,编撰者又会是谁呢? 其实,在这两种《康熙永平府志》正文之前,均有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数篇序言,只要仔细勘查一下,答案将会浮出水面。我们暂按原来的次序稍为整理一下: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 《永平志序》,蔡士英撰,清康熙庚戌年(即康熙九年,1670)正月; 《永平府旧志序》,徐准撰,明万历己亥(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 又,白榆撰,明万历己亥; 又,韩应庚撰,无具体年代; 又,姚恭撰,明崇祯壬午(即崇祯十五年,1642); 《重修永平府志序》,常文魁撰,清康熙十八年五月; 《修志姓氏》: 钦差整饬永平等处兵备道、山东按察使副使宋琬撰次。永平知府路遴参订。王觉民等22人考正。管声扬等34人仝(同)阅。杨继晋督刻。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 《重修永平府志序》,张朝琮撰,清康熙五十年九月; 《永平府旧志序》,徐准撰,明万历己亥(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 又,白榆撰,明万历己亥; 又,韩应庚撰,无具体年代; 又,姚恭撰,明崇祯壬午(即崇祯十五年,1642); 又,蔡士英撰,清康熙庚戌年(即康熙九年,1670)正月; 又,常文魁撰,清康熙己未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 《历考修志姓氏》: [明]从略 [清]顺治戊戌(即顺治十五年,1658),观察副使莱阳宋公琬撰辑府志二十三卷。郡守宜兴路公遴参校,后辽阳彭公士圣订梓。 康熙戊申(即康熙七年,1668),郡丞寿州梁公泰来留心郡乘,嘱山海卫教授钱公裕国修补。 康熙庚戌(即康熙九年,1670),漕运总督郡人蔡公士英,嘱郡丞会稽罗公京董理刊刻府志。 康熙己未,郡守三韩常公文魁,嘱郡绅汪公淑问、管公声扬、孙公如林、贡士韩公鼎业、翟公凤翥及杨生新鼎修补府志。 康熙庚寅(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郡守萧山张公朝琮委府学训导徐公香、卢龙县学教谕胡公仁济续修府志。 至此,事情应该很清楚了。《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的编撰人员虽多,署名问题基本上没有讹误。而《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的主要编撰人应该是张朝琮,这在其《重修永平府志序》中亦有记述,“凡所谓五十年来,未经补缀者,悉书于策”,“是志之成也,学博徐香、胡仁济,实相与讨论之”。 张朝琮是浙江萧山人,监生出身。康熙三十年(1691),出任文安县知县,后任三河县知县。三十三年(1694)三月,擢蓟州知州。三十九年(1700),丁内忧回乡守制。四十一年(1702),张朝琮服丧期满,补顺天府蓟州知州。 张朝琮任知州期间,撰写了很多碑记和序言。如康熙三十五年(1695),为重修的西门瓮城撰写《重修瓮城记》。四十二年(1703),又为创建的张大明王庙撰写《创建张大明王庙记》,为江浙人沈由购买三义庙旁独乐寺僧地14亩建立义冢而撰写《三义庙傍义冢碑记》,还为盘谷寺僧人智朴《辛壬蔓草》一书撰写《盘山拙庵上人辛壬蔓草序》等。四十三年(1704),主持修撰了《蓟州志》。此外,张朝琮还撰有游盘山诗《游天成寺》等数首。四十六年(1707),张朝琮特擢大中大夫,升任直隶永平府知府。五十二年(1713),迁通永道兼辖永平一府。(6) 最后,把经过梳理的两种《康熙永平府志》的编撰者情况,再按该书体例排列在下,以供参考: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 莱阳 宋琬撰次 宜兴 路遴参校 广宁 常文魁以及汪淑问、管声扬、孙如林、韩鼎业、翟凤翥、杨新鼎等人续补(卷之一至五、八至十、十二至二十二、二十四) 辽阳 彭士圣重订(卷之六、七、十一、二十三) 总漕 蔡士英鉴定(卷之十五) 督学 蒋超较(校)正(卷之十五) 武林 钱世清(裕国)参校(卷之十五)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 萧山 张朝琮编撰 府学训导 徐香参订 卢龙教谕 胡仁济校辑 有关古籍的整理问题,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我们所说的“校注”,包括点校与注释。许多古籍流传至今,经过辗转传抄刻印,差错、脱漏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古籍中的明显讹误,即便是影印本,尚需挖补,新排本更应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做到即不诬古人,也不误今人。不能一仍旧惯,敷衍了事。 无独有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邹逸麟先生的《椿庐史地论稿》,在书中《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一文的脚注中,竟然出现了“(明)董耀会:《卢龙塞略》卷8《洪宣正景经略》”一句。(7)这条脚注本是解释正文中“明朝人郭造卿”所著《卢龙塞略》卷之八“洪宣正景经略”中话语出处的。而《卢龙塞略》是“明·万历三十八年郭造卿纂”,2001年5月编入由董耀会主编的《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第4册,郭造卿是明代人,董耀会是当代人,编著者不察,混为一谈。 有一种可能是存在的,《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原刻本即署为“宋琬撰次”。按照一般规则,如是影印本,应用文字加以说明,如是今人的校注本,则更应在《校注》编辑说明中,解释清楚,避免误解。无论何种原因,将著名诗人宋琬的大名“穿越”到其殁后三十多年刊出的地方志书中,充当主要编撰人,或将当代人随意“回归”至明代,都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注释: (1)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2)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8页。 (3)(清)宋琬撰,路遴参订,常文魁续修:《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83页。 (4)(清)宋琬撰次,张朝琮续纂:《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5—6页。 (5)(清)宋琬撰次,张朝琮续纂:《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第913页。 (6)(清)李奉翰、顾学潮修,王金英纂:《乾隆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71页。 (7)邹逸麟著:《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