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星期三,农历己亥年【猪年】五月廿四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八卷——儒增第二十六(13) 【原文之十三】儒书言:“荆轲为燕太子刺秦王,操匕首之剑,刺之不得。秦王拔剑击之。轲以匕首擿秦王不中,中铜柱,入尺。”欲言匕首之利,荆轲势盛,投锐利之刃,陷坚强之柱,称荆轲之勇,故增益其事也。夫言入铜柱,实也;言其入尺,增之也。 夫铜虽不若匕首坚刚,入之不过数寸,殆不能入尺。以入尺言之,设中秦王,匕首洞过乎?车张十石之弩,射垣木之表,尚不能入尺。以荆轲之手力,投轻小之匕首,身被龙渊之剑刃,入坚刚之铜柱,是荆轲之力劲于十石之弩,铜柱之坚不若木表之刚也。世称荆轲之勇,不言其多力。多力之人,莫若孟贲。使孟贲擿铜柱,能渊出一尺乎?此亦或时匕首利若干将、莫邪,所刺无前,所击无下,故有入尺之效。夫称干将、莫邪,亦过其实。刺击无前下,亦入铜柱尺之类也。 【拙解】儒书中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手持短剑般匕首,刺杀未成。秦王拔剑刺荆轲。荆轲将匕首投向秦王但未击中,飞中铜柱,刺入有一尺深。”欲表达匕首之锋利,荆轲势猛,投掷锐利锋刃,能刺入坚硬的铜柱,以称赞荆轲勇猛,故而过分夸大了这件事。说匕首刺入铜柱,是实情;若说刺入有一尺深,夸张了。 铜虽然不如匕首坚硬,刺入也不过数寸,不能刺入一尺深。以能刺入一尺深来说,假如刺中了秦王,匕首能穿透其身体吗?用车拉开十石力量的弩,射墙上木靶表面,尚且不能射入尺深。以荆轲的手上力量,投掷既轻又小的匕首,此时荆轲身上已被秦王的龙渊宝剑刺伤,他投出的匕首还能刺入坚硬的铜柱,这是说荆轲的力量大于具有十石力量的弩,而铜柱的坚硬不如木靶的刚性。世人称赞荆轲勇猛,并没有说他力大。力大之人,皆不如孟贲。假使孟贲向铜柱投掷匕首,能刺透一尺吗?有此说法,或许是当时匕首的锋利像干将、莫邪一样,所刺无不穿,所击无不下,故而才会有刺入铜柱一尺深的情况。即便是称赞干将、莫邪,亦是言过其实。说干将、莫邪之剑所刺无不穿所击无不下,也与说投掷匕首能刺入铜柱一尺之深一样。 【小议】世人既赞荆轲为英雄,那么便充分想像英雄之能。荆轲刺秦王,有其事;刺秦王不得便飞掷匕首,亦有其事;匕首未中秦王而击中铜柱,事亦不虚。至于那匕首是否入铜柱尺深,需另当别论。依常理,铜柱用金属制成,匕首亦是用金属打造。匕首有锋,铜柱为面。匕首的制作工艺少不了千锤百炼,其锋当是磨的极为锐利。铜柱呢?是整柱铸成,还是中空的铜管,亦或是铜管中套有木柱?倘若只是在木柱表面覆了一层薄薄的铜皮,匕首入尺未必不可能,就是不知道那时的金属处理技术是怎样的。若真是实心的铜柱,荆轲的匕首是绝无可能刺入一尺之深,王充说儒书之言是夸大,没有问题。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