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百病都从湿气起。 随着盛夏来临,暑多挟湿,湿气作乱更加猖獗,尤其南方还是梅雨季,人们就像是蒸笼中的包子,无时无刻不被水湿所包裹,易生“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头痛、眩晕、失眠、带下、痛风、泄泻、中风等。 今天小堂就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谭善忠主任谈谈夏季祛湿的问题。 湿邪的4大特点 中医“六淫邪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湿乃万恶之邪!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伤脾阳:泄泻、水肿、痰饮。 2)湿性重浊。 重:沉重感或附着难移;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重: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湿痹。 浊:面垢眵多、下利脓血、赤白带下、小便浑浊。 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黏:黏腻不爽,滞:停滞。 症状黏滞性:大便黏腻、汗黏、口黏。 病程缠绵性:起病缓,病程长, 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易阻气机:胸闷、腹胀、小便胀满。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表现为水肿、湿疹、脚气、小便浑浊、泄泻。 湿邪致病有程度的不同
一级湿毒在表皮: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二级湿毒在肌肉: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级湿毒在骨骼,俗称风湿: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湿毒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五级湿毒在身上(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再切。 湿邪的产生 因为环境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每个人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湿气,这又是为什么呢? “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因天气潮湿、淋雨涉水所致,夏天湿气很重,易因湿邪治病;内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嗜食肥甘厚腻,过食生冷,造成脾失健运,湿自内生,而湿气的根源在脾,对于脾生湿,脾困湿的病症,一般健脾与利湿同治。 如何赶走湿气 谭主任介绍,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泡脚 中医认为,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越有必要,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运动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除湿气的方法,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到体外。 可以试试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拳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按摩 丰隆穴: 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足三里穴: 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 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痰湿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脐连线中点(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 饮食 药食同源,常服健脾祛湿的中药,如山药、茯苓、白术、薏米、砂仁、白扁豆、赤小豆等,可以试试以下食疗方法: 红枣茯苓粥:主食里面,粥是最能养脾养胃的,如果把大米换成小米,健脾胃的效果会更好。准备茯苓6克、薏仁6克、红枣6枚,用小米熬煮,即成一碗红枣茯苓粥。 山药紫米粥:取鲜山药1段、紫米100克、红枣3~5个,冰糖适量;将紫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浸泡1~2小时;山药去皮切块,红枣去核洗净;锅内紫米先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将成时,加入山药、红枣一起煮15分钟,加冰糖调味即成。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体虚乏力者食用。 专家介绍 谭善忠,南京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医、西医双学士,中西医结合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 发挥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各自优势,坚持辨病、辨证和辨体(“三辨”)相结合,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肝硬化乃至顽固性腹水、难治性黄疸、各型肝衰竭和肝癌等。
编辑:费寿涛、骆漠沙 审核:耿海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