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2岁以后孩子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我。 如果孩子到了两岁仍不会开口说话,或者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缺乏交流性的语言,就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 2岁左右的孩子中有 17%语言发育落后,3-6岁的孩子中有 6%的语言发育落后,主要的原因在于孩子被过分的呵护,孩子没有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机会。 语言发展的阶段和早期教育: 1-2个月: 感知语言,消极发音阶段。 此时父母应与孩子多交流,孩子在出生以后渴望多交流,给孩子的交流越多,给他的信息刺激越多,语言能力的发育就会越快。 孩子会将父母的表情、口型、语气等信息记录在脑中,等到孩子理解语言后,能够根据脑中积累的这些词语主动发音。 3个月: 与孩子交流时,孩子会发元音,并且能够笑出声音。 4个月: 孩子会发辅音,如“mu”、“ma”等。在孩子发出这些声音的时候,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及时的交流,要对孩子的语言有所应答。 在与孩子反复应答和交流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将看到的与听到的联系起来,提高认知能力。 5个月: 咿呀学语。 6个月: 在这一阶段模仿发音节,能感受到语气的变化。这一阶段不管孩子发出什么音节, 同样,父母要对孩子的语言有所应答,多与孩子交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最好方法。 7-8个月: “言语-动作”联系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训练非常重要,此时的教育要寓教于乐, 通过不断用新鲜事物的刺激来积累知识。 将语言和动作联系起来,如:说“再见”时,扶着 孩子的小手摇摆,让孩子了解这个动作是“再见”的意思,长时间的刺激后会形成条件反射。 这个时期也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阶段,要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意识到不好的不应 该做的事情。 因此,在该阶段逐渐给孩子强化语言和动作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习惯,给孩 子语言发育和行为发育打下基础 9-10个月: 孩子能学识图、识物,模仿发单字音。家长可通过图片教他认识物体,在形象的学习中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发单字音。 不断学习之后,将听到的和看到的联系到一起,积累 到一定程度之后,看到生活中的真实物体时,孩子就会认识并能发出相关的音节。 11-12个月: 孩子会主动发音,如见到妈妈会主动地叫“妈妈”,此时一定要给孩子应答, 要让孩子觉得说话是有意义的。 13-18个月: 仍然是语言理解阶段,孩子会懂得语言的命令,这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命名物体,懂得了语言的含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家长让孩子拿一个物品,他会主动的将这个物品拿给你。 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兴趣听故事,可以给孩子讲故 事并教他儿歌,从简单的两三个字的儿歌开始循序渐进地教,每讲一句让孩子重复一句,逐 渐孩子会接背儿歌。 如果想让孩子记住一句话,可以让这句话在孩子耳边反复响起。此外,家长应减少对孩子的溺爱, 2-3周岁: 宝宝可以理解大部分语句,能用4~5个词语组句,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会用“我、你、我们、你们”这些代词。 到36个月的时候,宝宝能掌握一些基本语法;语言表达比较清楚,陌生人也可以听懂;会讲简单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