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石总似曾相识真石却只有一块原文载《鉴石》2009年第5期

 赣江春雨001 2019-06-26

曹文庆(河南中原油田)

   对玩石头的人来说,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头疼,就是如何分辨石头是否动过手甚至根本就是由作假者加工出来的。而且在玩石头的人们中,有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就是新手为了分辨一块石头形状或纹理的真假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却往往还找不着北;相反,一些资深石友却能一眼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颇有些在《百家讲坛》上讲收藏的马未都先生所说“只需要看一眼”的味道!

   资深石友之所以能一眼就看透“底”,靠的当然是经验积累,是经过多看、多思、多上手后获得的超强分辨力,也可以用“见多识广”来解释。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见多识广”都是有条件的,其中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精神伤害铺垫往往一个都不能少……地理地质、水文矿物甚至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大多也不可或缺。这也是一些资深玩家讲授作假石假在何处时,总能讲得理论和实践俱全、观点与证据尽有的原因所在。但毕竟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理解和掌握的,而且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喜欢石头的人都去钻图书馆查资料。那么能否给石友们提供一个比较简便易行的鉴定办法呢?我觉得完全可以,这就是一些资深石友一眼就能断定出奇石真假时凭借的那种“感觉”。而且我敢说,资深石友断定奇石真假时凭借“感觉”的机会,也要远比应用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多!对他们的“感觉”要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两句话很关键:“假石总似曾相识,真石却只有一块。”

   “假石总似曾相识”,通俗说就是可能曾经见过。既然是可能见过,也就包括了可能真见过也可能并没见过。所谓真见过,当然是“见多识广”的缘故,既然已经见过,一眼即辨别出真假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可能并没真见过却也能辨别出真假却又是何故呢?这里所依据的就是似曾相识。我们都知道,奇石之奇就在于它们有出乎人们想象之处,而作假石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为。既然是人为,就无法与人的想象分开,想象得再充分也是人的想象,真超出了人的想象范围也就不成其为想象了,即作假石最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超越人的想象!我们知道,想象都是对日常所思所见事物的的综合与归纳,凭空想象是从来都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凡是人工制作的假石,它都是有范本与来源的,绝不可能凭空而来。而且,由于在人工制作中,技术条件的限制会无处不在,人们形容某个东西的制作水平极高时总爱夸耀它“巧夺天工”,这也正说明了人工水平永远也不可能和自然相比,凡人工制作出来的,即便不能一望而知,也会因为怪异而让人疑窦丛生!此外,由于加工要耗费人力,成本就不能不考虑,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往往是首选,这就决定了凡作假石大多都会成批出现,人们只见过一件可能还不太在意,但当见到了第二、第三甚至更多件以后还不醒悟岂不成傻子了吗?所以,凡是资深玩家,对似曾相识的东西即便不懂也会敬而远之!

   再说“真石却只有一块”,其实应该更好理解。在哲学上有句话叫“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此同理,世界上从来也不会有两块一样的石头,包括每一块石头的边、角、凹、凸、棱、槽等细节,尽管远看有一些会相似,但近观却极少雷同,其千姿百态之状,会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痴迷……而人工制作的则正好相反,由于人的想象总有局限,加上技术条件的制约,使得人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大多像是用模子刻出来的,呆板乏味,千篇一律,越看越堵心,……也正是真石永远都只有一块的重要特性,让资深玩家们在看石头时,总可以对“只要看一眼”就能凭“感觉”断定其真假充满信心。

   如果哪位石友也想练点快速分辨真假奇石的“功夫”,却又没有时间和勇气去面对繁杂的地理地质、水文矿物甚至物理化学等专业术语,就不仿也多揣摩揣摩“假石总似曾相识,真石却只有一块”的含义,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说不定呢!

(刊登于《鉴石》2009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