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做人又做鬼,是成功融入现实的方式

 sdhenry 2019-06-26

1838年,在经历两次会试失败之后,27岁的曾国藩终于进入了大清的官僚体系。

即便进了翰林院,足够光宗耀祖,但这位饱读诗书的年轻人发现,等待他的是漫长而无聊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他闲散,抽烟,看书,羡慕别人有如花似玉的小妾。在家族里,他是标杆,但在京城的官场里,有他不多,无他不少。

但这样无聊的生活,就是20多年寒窗苦读鱼跃龙门的梦想啊。

直到1853年奉旨办“民兵”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才开始有了“事业”。读书出身的他对自己的招募的民兵,提出了比官兵更高的要求,他注重用文化来管教士兵,他强调军纪要严明。他倾向于任用读书人领兵打仗,而不喜欢重用那些行伍出身的人。

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他渐渐地承认了自己的迂腐,他杀人如麻,他纵容军队作恶,为了胜利,不择手段。

镇压太平天国的胜利,让曾国藩在当时和后世都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尤其是后世之人,几乎将曾国藩称作完人。可是,他在日记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实现梦想的快乐。

1872年的春天,曾国藩的一段日记,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做官30多年,官至极品,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就,活到如今,悲伤、惶恐、惭愧。

这段日记写过4天之后,曾国藩与世长辞。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那个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生目标的年轻人,尽管人生如此的成功,但给自己在大清官僚体系内半生的评价,是很灰暗的。倒是当初他向现实妥协,杀人如麻的岁月,获得一个又一个战役胜利的时候,能够给他带来成就。但那不是他的梦想,那是他梦想发反面。

可是,不走向反面,被杀的可能就是自己。

当李鸿章在苏州把太平军上万的投降士兵屠杀干净,曾国藩虽然震惊但是接受并容忍了。当曾国荃攻下南京纵容官兵大规模地杀戮和抢劫淫掠,曾国藩也没有表示异议。

既是推崇孔孟程朱醉心于礼教的大儒,又是纵容部下杀人如麻的军事将领,这就是如此分裂的曾国藩,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内心想要做的那个人,一个是现实所迫呈现的那个人。如果一个人不能讲二者“协调”起来,会很痛苦的。这痛苦,甚至可以致命。

2019年6月16日,四川28岁的女子郭某不幸去世。

告别这个世界之际,她用微博留下了一段遗言:“给弟弟妹妹们一点实话吧,但凡有其他可能,千万别进 体 制,那是毁灭梦想的地方”。

据媒体报道,郭某1991年出生,曾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系某市农业农村局秘书科工作人员。

没有更多的信息告诉我们郭女士为何就此带着遗憾告别人间。如果对她的遗言做一些未必对的猜测,或许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让她太痛苦吧。

可是,她规劝弟弟妹妹们不要去的地方,还是会有很多弟弟妹妹会争相进入的。她认为那是一个毁灭梦想的地方,但还是会有很多人认为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有些人无论在什么坏境里都能处理好“两个自己”之间的关系。更有一些人,能够轻松地自如转换台上台下台前幕后的自己,这是一种高超的生存能力。

曾国藩成功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他能够既能做人又能做鬼。在追求战争胜利的时候,在杀人的时候,忘记自己推崇的孔孟价值观。

曾国藩没有痛苦么?有,非常痛苦。在金陵决战来临之前,他的身体就很不好了。在胜利之后,他仿佛陷入了抑郁,疲惫,消极。

直到数年后去世之际,曾国藩在日记里基本上否定了半生宦海生涯——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就。这与当时朝野对他的极高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人活成什么样子,更多是被现实塑造出来的。我想那位28岁的郭女士,大概是不愿意被现实塑造,而又出于某种原因无法走出那种现实,最终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吧。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或许没有梦想、早早地放弃梦想是一种不坏的办法。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也就不会有梦想被毁灭的情况,更不会有梦想被毁灭而衍生的痛苦。

根据我的观察,现实生活中,少数人的快乐来自于梦想的实现,但多数人的快乐是因为没有梦想。没什么梦想,便不用纠结于梦想的遥不可及和担忧梦想破灭。

从古自今,向现实妥协,既做人又做鬼,是很多人融入现实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