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同样屈辱的亡国史,为何西晋很少有人知,而北宋被大家所熟悉?西晋、北宋历史有多相似之处:司马炎和赵匡胤都是欺负前朝孤儿寡母,由权臣得国;同样被异族灭国,两任末世皇帝被俘;继任者都逃往江南,国祚得以延续。 可是为何后人对靖康之耻、泥马渡江、岳母刺字等非常熟悉,而对西晋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杀胡令,特别是西晋灭亡时的惨烈等知之甚少? 普通人的历史知识来自于课本、历史小说和影视剧,一部《三国演义》掩盖了东汉至两晋南北朝的所有历史光芒。自明以来,大凡读书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对其中人物刻绘,计谋多短如数家珍,中国人不可能不知道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张飞;都知道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火烧赤壁等等。 没有一部小说能超越三国演义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翻拍、古迹旅游、游戏题材、成语典故等等,由于演义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司马氏的厌恶,以致对西晋的历史不敢兴趣。 北宋是对待文官最好的朝代,两宋文臣、士人前赴后继,为赵氏守节赴死。宋以前,武将地位很高,所谓出将入相,由大将接任宰相情况很多。从宋开始文臣武将发生颠覆性变化,除南宋初期武将地位有所改变外,两宋一直奉行文官治国。 宋朝文官薪水待遇丰厚,皇帝相当宽容,未杀一名文官,读书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整个两宋的文臣、士人对赵宋充满感激之情的,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境。 北宋立国,前后有金辽夏元崛起,由于西域军事科技的传入,使得游牧民族拥有史上最强悍的军队,军事科技与北宋不相伯仲,两宋三百年是一部屈辱的抵抗史。 在这种环境下,两宋文臣、士人对都城沦陷、皇帝落难义愤填膺,对徽宗的治国无能而导致国破家亡并无过多指责,他们怪罪于金人的残暴,同情赵宋是主流思想,迎回二圣成为宋人最高的政治口号。 二是两宋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使得两宋文学方面成就很大,留下许多相关的作品,使得后人金人入侵、靖康之耻的感受更加丰满。西晋时期,可以称作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司马氏基本无功绩可言,很多史学家对这段历史基本是寥寥数笔带过,留下的史、民间诗赋极少,正史唯有《晋书》,两晋成为史学上黑洞。 两宋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宋词、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出现。由于长期生活在战争环境下,宋词更偏向悲壮的色彩,两宋文人经常纵情声色、吟诗唱词,留下大量作品。 而武将如岳飞、辛弃疾等亦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踏破贺兰山缺、金戈铁马入梦来等等,使得后人对异族入侵、靖康之耻、南宋抗金等历史有深刻、丰满的认识。 西晋灭亡是中华内部连绵不断大规模内战的恶果,早已民怨沸腾;而北宋一直致力于开疆辟土、向往扩张。东汉末年,中华内部就经历了数场旷日持久的内战,长达百余年:黄巾之乱、三国鼎立、八王之乱,造成人口锐减,国家实力大损。以致五胡乱华,汉人差点亡天下。 司马氏以臣弑君、得国不正;后继皇帝昏庸不堪,在国力未恢复即荒淫无度,士族名流奢靡成风,内部权力更迭、狼烟四起,又将胡人引入内陆与汉人杂居。这样的皇朝自然得不到文人的同情。 西晋历史善乏可陈,后人整理写史、写小说很少提及西晋,只有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有所提及,小说故事几近于无,这是后人对西晋灭国的过程和惨烈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多年内战,统一了天下,内部发展经济、约束武将权力、提升文人待遇;对外征战北汉,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前几朝皇帝,都是有所作为的皇帝。 因此后人对宋的文学作品非常之多,明代大量的小说以宋为背景叙事,如水浒、金瓶梅,杨家将、七侠五义等等,以致大家对宋氏有很全面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