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鹿”為日本园林中一竹制小品名, 利用杠桿原理,當竹筒上部注滿水后, 自然下垂倒空筒中水, 而後再翘头,回復原來的平衡, 尾部击打在撞石上,发出清脆聲響,頗為有趣。 下面的石墩叫“蹲踞”, 在寺院和神社中是必备品。用 於茶道等正式仪式前洗手用的道具。 落花已千年,流水经万世。 水,孕育生命,丰润文明。 那吟唱在世人口中的文赋诗歌, 皆有水影映照。 水于不同境地,姿态各异—— 静则为池为湖,平静荡然; 动则为溪为河,肆意洒脱; 若深藏地脉,则暗涌不显。 水,生命之源,亦是精神之源。 - 流水清静,淡然心魄,安然于世。 置家造园,无论古今、东西,都需水相随。 中国古代园林,将水的万般风采,展示无遗。 拟自然溪流之态,水之来龙去脉, 形之窄阔得宜,皆收放自如; 宽阔水面,又常置方壶、瀛洲、蓬莱三山, 是为仿仙境、摹画卷。 承了中式园林的气韵, 应了山水画的格局, 又延长出自身特色的日式园林, 其用水之形制,又是无限地巧思。 闻名的枯山水,砂石拟态, 便见得山海壮阔。 而日式庭院中的流水,则亦为精巧。 - 手水钵 日本庭院中,常设“茶庭”。 茶庭中设一室,专供举行茶道、品茶之用,称之“茶室”。 日式茶道,讲求“和敬清寂”。 举行茶会之时,茶客入茶室前, 需以清水净手、漱口。 是以身心的澄净,进行茶道仪式。 手水钵,则是茶庭中必不可少的物件。 手水钵原设于神佛前, 是供人清口净身之用的盛水器皿。 - 手水缽紫陽花・京都の柳谷観音 其材质有石制、木制、铜制。 后演变为茶庭中的石制洗手器。 手水钵有高有矮, 高的,人弯腰便可舀水,称为洗手钵; 矮的需蹲下舀水,便以下蹲的姿态“蹲踞”命名。 以巨石制成,虽形制各异。 最为注重的则是石的自然样貌与野趣, 无过多的雕饰,保持原有的朴素质拙。 正是茶道精神的具体化。 日本美学意识中的“侘”, 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其他雕刻的形制, 皆有各自的称谓: 菱形、方柱星字形、菊花形、桥桩形、 盐坛形、伊势岩形、日本扁柏木形、 难波寺形、伊势井口组合形、刻“布泉”的钱形。 手水钵,仅为一整套的洗手用具中的一部分。 其他组件还有: 手水钵、前石、手烛石、汤桶石,水门。 - 石盆上由竹制水渠引入流水, 竹子制成了水勺,或置在石上,或浮在水面。 前石:供人洗手时的坐凳。 手烛石:夜间用以放置灯具。 汤桶石:用以冬日里盛放热水。 水门:亦称为“海”,是在手水钵四周铺满的砂石,用以散水。 - 惊鹿 “竹莆尺余,上短下修,盖类欹器,又髣桔槔,矫首于下流,鼓尾于片石,旋转俯仰,发挥我巨石之声。 声韵不凡,圆转清亮,如唤起明于春晓。俞山民至秋构诸稻田,时惊鹿豕。” ——日本连歌诗人,饭尾宗祗 惊鹿亦称添水、僧都、惊鸟器。 由竹制成,分上下两部分: 一高一低的竹筒,上方作为水渠引水, 下方竹筒,被称作水竹、竹水鸟或醒竹, 被固定的支架上,可自由转动。 水竹尾部的下方置一石头。 - 利用杠杆原来,上方水渠流水,水竹盛水, 水满则倾,而后再翘头, 水竹尾部就会击打在撞石上,发出清脆声响。 惊鹿最初是作为计时的工具,水满则石竹相击,如同闹钟。 后引入田间,用发出的声响来驱赶破坏庄稼的鸟兽。 惊鹿,以静制动,颇有意趣。 亦有隐隐含蓄的禅意。 后多用于庭院,作为园中小品, 常与“之字桥”搭配,构成一处雅致景观。 - 将惊鹿引入庭院的鼻祖,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汉诗人——石川丈山。 他在京都一乘寺所造的诗仙堂的庭院中, 将惊鹿作为小品置于流水下,亦动亦静。 竹叩石面的清越之音,更为小园增添乐趣。 丈山还为此作诗云: “尔以自鸣,秋守田亩。水满覆前,石出忧后。 行侧溪流,声答山阜。宥坐惟肖,为诫云有。” 炎夏日长,潺潺流水, 声声里便送了清凉。 智者淡薄了一切, 便有了流水的无心。 无论是小园抑或华庭, 置一曲水韵, 便能荡开天地。 宜观宜赏,宜静思。 - 文|目录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