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在对方不知情况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施展的计谋,掩盖了真实意图,打的对方措手不及。著名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阳谋:在自己明知道这是阴谋诡计,而自己也没有办法逃脱,导致自己中招掉入陷阱的计谋。 在历史上我们看的一些典故,发生的事件,都是运用一些谋略计策决定最后的成功,在古代什么人最厉害,不是那种五大三粗的当兵的将领,而是那些在军中、朝堂之上的谋臣计士,他们通常都是献上自己的计策,往往导致自己一方能够反败为胜,取得胜利。平常我们常说阴谋诡计,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历史上的阳谋,明知道是陷阱,还不得不跳进去,那真是胆战心惊,还不如玩阴的呢! 围魏救赵 公元354年,实力强大的魏国,为报在国丧期间被赵国趁机夺取的中山便去攻打赵国,魏国将军庞涓率大军把赵国都城邯郸包围住,赵国向齐国求援,并以中山之地为答谢出兵。齐威王于是派齐国大将田忌、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前去解赵国被困之危,田忌本打算直接去赵国邯郸与魏军作战,但军师孙膑认为,魏国精兵都在外攻击赵国都城,国内军师肯定极其空虚,便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政策,大军直压魏国都城大梁,造成濒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从而使魏军回来救援,已解赵国都城被围之势,田忌采用孙膑的计策,率军攻打魏国。 魏将庞涓得知消息,连夜撤回驰援魏国,齐军则在魏军回来的必经之路设伏,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又称为“围魏救赵”。即便是魏国庞涓大将没有回来驰援,看出了这个计谋,一定要打下赵国,但是这也在他和魏君王之间造成隔阂,不得重用。所以说明知道是计谋也不得不放弃大好战机,回国驰援。 围魏救赵 秦国远交近攻战略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慢慢崛起,日渐强盛,吞并六国一直是他们的梦想,但是在当时秦国的力量,单独对上谁那也是不怕的,但是他们联合起来,秦国只有灭亡的份了。秦国宰相范雎为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建议先把离自己领土近的韩、魏最为打击目标,和离得远的国家交好,保持里良好的联盟关系,使之没有后顾之忧,慢慢蚕食一步步先把周围打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策略,秦国也有了攻击目标,最后把六国慢慢蚕食下来逐一击破,最后实现华夏的大一统。 秦灭六国 推恩令 汉朝建立初期,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把刘氏子孙分封到各个封地,来消除异姓王的威胁以及消灭他们的残余势力,但是在刘邦去世后,成为了威胁中央皇权的的最大一块隐患,从此之后强化中央皇权,削藩成了每一代皇帝的重中之重,汉景帝时期采用武力削藩,导致爆发七王之乱。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更加之强大,不听从中央指挥,汉武帝刘彻吸取景帝的教训,听从主父偃的计谋,实行历史上著名的计谋——推恩令,彻底消诸侯的势力威胁。 推恩令:封建社会宗法体系一直是嫡长子继承一切,其他的庶子只能得到一些象征性的封赏,就可以靠边站了,“推恩令”就是以后诸侯之位不再是仅仅传位于嫡长子,而是对于所有孩子都要有封地,庶子个个感恩戴德汉武帝,推恩令实行以后原本诸侯瞬间被分散,变成几十个上百个小领地之主。若干年后诸侯实力就成,大变小,小变无,还得感谢君王。 汉武帝刘彻实行的“推恩令”可谓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阳谋”了,稳定了汉朝百年的基业,是之后用无变成强大的可能。 推恩令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怎么当上的皇帝,被手下士兵黄袍加身才建立宋朝。 961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晚上邀请当时的将领和重臣留下来聚餐吃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该谈事了,宋太宗赵匡胤眼一咪,对着将领们叹了一声气说:“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意思就是,我能当皇上,都是你们帮忙,但是皇帝难当啊,还没有当节度使那时快乐,我到现在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将领们一看皇上晚上睡不着,那还了得,忙问怎么啦,有啥事吗?赵匡胤回答:“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将领重臣一听明白啦,怕我们造反啊,第二天立马就把兵权上交,轻而易举吧将领的兵权收回。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
|
来自: 昵称28028682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