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有一句老话:“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犯错误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不过,既然市场永远是正确,那何来出现“错杀”的股票? 这个看似是一个鸡与蛋的问题,实则却不然。 市场是复杂多样和变化的,股价当下的价格是市场通过不同层次维度、以及综合各种信息和情绪后的反馈评价。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市场不可能永远是线性思维,存在的也都是会变化的。 因此,好公司跌到低位之后反弹,名义上虽然叫“错杀”,但实则大部份时候成功捞底的投资者挣的是角度和变化的钱,而不是纠正市场错误的钱。 市场是强大的,也是有效的,如何定义为“错杀”最终也是需要经过市场的评判和认可。 系统性风险,恐慌性抛售 市场“错杀”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恐慌性的抛售,另一种是预期差。 系统性风险忽然到来,大盘下跌,引发投资者集中抛出,个股沙石俱下。在众多下杀的个股中,虽有个别强势股不为所动,但实际上仅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质地不错的个股也会一同下跌。 不过,一旦市场站稳,好股票会有报复性的反弹甚至反转再创新高,而这类品种也就是属于“错杀”的品种。 这情况最容易体现在白马股身上。 白马股的定义是众所周知的好股票,信息上少有存在信息不对称,往往都是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集中地,换句话也意味着过度的挤拥交易。 在市场一致性预期下,股票遭大批卖出,市场接盘不足导致供需失衡,错杀的机会也自然更大。 然而,大盘下跌属外在因素,不一定对这些白马股身处的行业以及内在的增长逻辑有着太大问题,很多时甚至能保持稳定增长。 于是,在大市反弹之时,投资者才如梦初醒,抱团取暖回归,被错杀的白马股因此有着更强的反弹力量。 以去年熊市至今作例子,恒指从低点反弹逾15%,而中国平安(2318.HK)和申洲国际(2313.HK)更是大幅反弹超40%,股价更处于新高水平,均是典型的“错杀”特征,A股的茅台也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
在持续低迷的熊市中,股票的价值已严重低估,但股价仍可能有继续下跌的空间,而且更有长时间被套的风险。但如能坚持下来,回报一定不俗。 正如股神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承受股价下跌50%,那么你就不适合做股票投资。” 知行合一不是易事,这也决定了在投资市场上,永远是20%的人赚钱,80%的人亏钱。 另外,2018年6月发生的“531”光伏补贴退坡,也是一个恐慌性抛售事件。 随着补贴退坡文件出台,市场于一夜间变为惊弓之鸟,第二天光伏股遭全面性抛售。 光伏玻璃龙头信义光能(0968.HK)和福莱特玻璃(6865.HK)于一天内分别跌去16%和21%,市值共蒸发逾40亿港元,其后两者累跌逾40%。 剧情不久出现急速反转,补贴退坡下逼使光伏行业逐步进入平价上网的阶段,成长性从“政策驱动”迈向“成本驱动”,整个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令市场想法也随之改变。 从烫手山芋变为香饽饽,市场已然是一片看好光伏玻璃的需求,光伏玻璃股的估值不但因此得到修复,还要高于“531”前。 截止目前,信义光能股价较当时最低位涨逾88%,福莱特玻璃更是当时的3.6倍。 图片来源:富途,福莱特玻璃股价图 事实上,国内光伏行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从全部进口,变为现今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国,在全球已是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即使在“531”政策后,光伏玻璃出现短暂的较大跌幅,但国内行业优势不改,而在其他企业由于低效产能逐步退出、以及扩产动能转为谨慎下,龙头更是会强者恒强。 强者恒强,不正是投资者平常买龙头的主要原因吗?为何当时却忽略了这点? 无他,人类能生存那么长时间,就是避险基因深深刻在我们身体中,在恐慌性抛售下,大部份人都以避险,逃避压力优先,而从众就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好途径,也才因此形成这种恐慌性抛售的情绪共振,而忽略了很多个股本身的优点。 当然,光伏玻璃股是极少数的例子,由于恐慌性抛售和预期差同一时间发生,才会带来逆天的效果。 预期差,短线风险回报因素 和长期基本因素逻辑的冲突 如果将恐慌性抛售定义为别人犯错下的机会,那么,预期差则是一个别人放弃下的机会。 这种错杀基于短线风险回报因素和长期基本因素逻辑的冲突,人容易把短期的趋势放大,并且忽略长期的趋势,这现象最容易出现在TMT或是新经济股上,因为它们面对的未知性相比传统行业更多。 港股一直都是传统行业比重过多,简单以恒指成份股去看,金融业比重近50%,第二大已经是地产建筑业,而这两个行业也基本上是香港经济的缩影。 即使现今科技发达,信息科技业占比也仅约10%,而且几乎全来自股王腾讯(0700.HK)。 资料来源:恒生指数公司 自去年港交所立下雄心改革,才改了例欢迎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或是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改革的推进也确实掀起了一股新经济上市潮,多种新行业如新零售、微信生态、电商平台、生活平台等陆续登录港股。 不过,它们上市时间尚短,难以证明目前的股价波动是否错杀,但无何否认,它们的股价很大程度也受去年以来的熊市影响。 事实上,港股每2至3年经历一次熊市,加上以前行业种类少,要在港股市场找到预期差的错杀例子不容易。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用腾讯为例。 2004年6月,腾讯正式上市,一个月后股价随即破发,从最高位下挫幅度达28%,而同期恒指并没有出现大波动。 不要妄想说持股到现在,单是从那一刻买入持有一年,回报已经翻倍。 图片来源:富途,腾讯2004年至2005年股价图;腾讯财报 即便当时QQ已是国内年轻人的至爱,活跃用户达到1.35亿,并在国内市场份额以77.8%名列第一。 但对于港股投资者而言,高估值压制短期回报, 已是一个值得抛售的理由。 在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公司长期优势下,大部份投资人自然只视腾讯为单纯的打新对象,公司破发的走势也就不难理解。 即使成熟如美股,面对新类型的公司,错杀也是有。 以当初港股放弃的阿里巴巴做例子,即使在美股上市也一度被错杀。 2014年,阿里以每股68美元上市,股价虽然一度翻倍,但一年后便大跌至破发。 图片来源:富途,阿里2014年至2017年股价图;阿里财报 阿里那时候破发,主要基于2015财年业绩增速不及预期,但事实证明,在长期优势不改下,投资者基于短线因素而错杀公司是一个非常错的决定。 目前阿里股价已经上涨至170美元水平,较发行价翻了两倍多。 另一个例子就是Facebook。在2012年上市的第一年,公司股价一度腰斩,但目前股价已是当时低点的10倍。 腾讯、阿里和Facebook也同样被看空过,市场错杀它们是基于短线因素和长期逻辑的冲突,而投资者面对冲突,自然选择避险。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常把长期问题短期化,又把短期问题放太大,才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 实际上,要在金融市场赚钱,就是要找这些“预期差”,要能比大部分人更接近将来发生的事。 新经济股 - 寻求错杀股最佳的土壤 近年上市的新经济股,每个股票背后的故事,均极大的刺激着投资者的肾上腺激素,造成了一轮新经济股抢购热潮。 然而,大家的期望越高,公司的未来也越容易被过份透支。 这次港交所带来的新经济股热潮尤如当年美股的科网股泡沫,市场的预期同样超前了,只是前者的情况还不至于泡沫那么严重。 不过市况不佳加上业绩未能交出超预期表现,投资者依样陆续离场,导致几乎全部的新经济股被踩踏。 但腾讯、阿里和Facebook等的案例告诉我们的是,新经济还是产出超额回报股的最佳土壤,但选股的关键是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或有投资未来的能力,而这几年港股也陆续登场了不少这类公司,比如: 美团点评(3690.HK) - 一个万能大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生活服务的便利; 图片来源:MobDa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