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扶阳

 石主任说医 2019-06-26

”万物生长靠太阳”,“百病由寒生,养生就是养阳气“——

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万物生长的源泉。华夏祖先早已形成了“扶阳抑阴”的自然哲学思想,在阴阳关系中尤其重视阳气的生化作用。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

什么是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月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话用太阳对天地万物的重要性,类比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讲的是“阳主阴从”的学术思想。我们看太极图,阴和阳是1:1的关系,也经常听一些医家解释阴阳的时候,常说“阴阳平衡”,言下之意就是阳和阴是等量的。其实不然,阳和阴的比例,是阳占绝大多数,按“卢火神”卢崇汉的说法是:阳占95%,阴占5%;所谓阴,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所谓阳,就是看不见的,是动力、是功能。这些观点实际上都在阴阳的层面打转,实际上我们讲的扶阳,是扶阳气,扶太极之气。只有把阳气扶起来了,人体的阴阳二气就会跟着转变。

近几年的天文学探索发现,暗物质占宇宙中85%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人是地球一分子,地球是宇宙一分子,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所以人体的阴阳分布也必须遵守宇宙规则。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说的是阴阳之间阳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作为阴,他说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主导作用,在自然界及社会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阳气的变化,如夏天,夏日炎炎,身穿衣服单薄还需要乘凉,冬天则刚好相反,寒冷刺骨,身穿厚衣严裹,这一切都却决于太阳,取决于阳气的多少,阳气多了就热,阳气少了就冷;

《黄帝外经》将人体阳气比喻为太阳一样,人非此火不生,而且这个命门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所以“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说,“故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物质丰满一些),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讲的还是阳主阴从。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不是说“阴阳平衡”,实际上是说阴阳和谐。内经云“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贵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认为阴不能太多,阴过多反而有害,阳不怕多,只要能秘藏。温病学派动不动就要滋阴。这种说法明显与《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的理念是相悖的。扶阳中医的看法刚好相反,认为“阴气常有余而阳气常不足”。阴阳两者,相互转化因阳能生阴,故补阴要通过补阳,即所谓阳中求阴也。阳气不足,也会导致阴虚,也会因阳不足而造成阴之过多,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但患阳之亡,因为阳能生阴,阴的多少,是由阳来左右的。人贵自强不息,应以自己的力量求生存之道,如果老是依赖外来的补充,是舍本逐末也,何况一切营养物质,未有不经过阳气运化,而能成为营养者也。所以,如果老是依靠某些贵重的药材进行滋补,绝不是长久之计,试问,我国贫困地区扶贫这么多年,有几个贫困县是脱贫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张仲景在滋补思想,从来不用贵重药材,只是用扶阳方法帮助人体疏通各种通道,让患者喝上一碗稀饭也能补进去,真正的营养是靠人体自己吸收的,绝不是几十万一斤冬虫夏草能相比的。因为人一旦阳虚了,就会吃点羊肉、当归都会上火,正是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

当今是阳虚的年代,多少人口腔溃疡,多少人上火脸长痘,多少人口臭,人上热下寒,多少人失眠,多少人心烦意燥等等,都是阳虚、阳气外越而不秘藏的表现。如果你认为自己是“阳有余而阴不足”,拼命吃寒凉降火的药物或食物,虽然暂时好转一段时间,下次发作时,必将会更猛烈。

道家说,“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人是阴阳参半”。人在年轻的时候,基本上是阳大于阴,中年持平,中年之后是阴越来越多,阳越来越少。一旦阳气灭绝,就进入到纯阴状态,人也就死亡了。这种趋势谁也无法抵挡,唯一能做的是减缓阳气的衰亡速度。

可见生命的活力,并非来自于生物自身,而是来自于天地间的阳气!正是天地间的这一点阳气,成为了启动生命的钥匙,使原本静止不动的物质(阴)燃起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

——所以我们要扶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