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巷,还值得逛吗?

 圆gs4asvnk31r6 2019-06-26

说个鬼故事,2019年已经过去一半了。2014年的奥运会,也已经是五年前了。

是不是很吓人?,对于昆明人来说,吃完饭去逛文化巷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五六年了,是不是还感觉恍若昨日?

“2015年前后,每到晚上9点左右就要骑着小电动,去逛文化巷。”

在300来米的小巷中,私家车的后备箱、储物箱、小台灯、粉笔字早已替主人占好摊位。200块钱的AJ、10元5双的袜子、100块3件的裙子、10元一对的耳环;烤香肠、炸洋芋、凉拌鸡脚,物美价廉......

△图源:小哥带你玩云南

当时的文化巷简直就是昆明的青年生态地标。

在并不宽敞的街面,竟然能数出三四层摊位,绵延至整条街;而这种喧嚣能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甚至两三点。

△5年前文化巷夜市的盛况

这些曾经的记忆碎片,再走十遍文化巷,也不一定能找回。

那么,如今的文化巷一带,还值得逛吗?

/ 文化巷的文艺A面 /


文化巷夜市的消失,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剥去热闹的夜市,这里的夜晚和普通小巷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另一股力量,正在悄悄生长。

白天的这里,说不上热闹,也说不上冷清。

从文林街进入文化巷,一整片的绿荫很有夏天的味道。

书店、小吃、衣服店,依旧是构成这条街的主心骨。

没有了曾经摆地摊的流动小摊,文化巷的服装店气质,飙升出了浓浓的ins风网红感。

随街可见的小饰品,被搬进了店铺,精致的装修,讲究的陈列,这里的小商店们颜值都不低。

在昆明声名大噪的鬼手纹身,现在在街头拥有了一个更大的店面,原来道路尽头狭窄的半地下铺面,现在似乎变成了一个鞋铺。

街舞学校到了周末,都是穿着嘻哈的小朋友,做潮人,从娃娃抓起。

萨尔瓦多,曾经聚集了大半个昆明的老外,如今声势渐长,又扩张了店铺,还在街对面开了一个阁楼。

这里是文化巷文艺骨子的起源,开了十多年的老西餐厅,其实主打墨西哥口味,吃一个卷饼,和一杯咖啡,其实并不是大多数昆明人的下午。

但但凡有什么闺蜜聚会,或是有朋自远方来,这里都是老派逼格满满的首选地。

比起现在文化巷安静了许多的日常,萨尔瓦多似乎并没有受影响,爵士依然在响,各国语言依然在耳边喧嚣。

书店、咖啡店、小窗口贩卖的杯子蛋糕......

这类文艺小清新打卡圣地,扒开了夜市浮躁的土壤,正在文化巷生根发芽。

大象书店,就藏在文化巷一个巷子角的地下室,虽然位置隐蔽,但是不管是读书的人还是不读书的人,都听过他的大名。

大象书店的交流会和线下活动很多,看墙上各式各样的海报就知道了,进店就是一股咖啡香,不知道什么时候,隔断换成了陶艺小桌。

店里的书不多,80%都是文艺类,还有20%,就是文艺爱好者的专业实用性书籍。

你总能听到隔壁咖啡区里的人在交流,且往往都是很高端的事,诸如民族音乐走向、电影的发展史之类的。

与大象书店的咖啡香不同,漫林书苑的门口,飘荡着的是各种各样的蒜香、米饭香、烤鱼香,甚至螺蛳粉“香”。

比起售卖体验,漫林和其他独立书店比起来,没有什么咖啡小蛋糕,就是硬刚,就卖书。你想要的各种热门周边,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比如漫威官方的周边啊、权游的画册之类的。

二楼就是外籍人士的天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这里各种类的书籍很齐全,简直就是留学者的后花园。

在咖啡和书香的充斥下,文林街和曾经那个“莆田义乌”一条街,好像大有不同。

但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新店,他们在这条热闹的街守了很久,只是如今拂去了曾经的标签,而逐渐显露出来的气质而已。

/ 文化巷的“土味”B面 /

文化巷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接地气的“土味”小店和文艺小资的商铺,都在这条街上各行其道。

现在文化巷的恬静,才能让我们想起,这里原来也是一个住宅区。

老旧的小区依旧是房地产商的热门首选,每天都能看到不少穿粉色衬衣的中介,带着客户在这条街上奋力解说。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在繁华的夜市褪去以后,窗台上精心呵护的盆栽,才被我们重新看到。

花甲粉、米线店、螺蛳粉,在文化巷的下半段,构成了这条街最接地气的一面。

老旧的墙面背后,是老居民手中的柴米油盐。

曾经在文化巷夜市昌盛的时候,住在这条街的七旬老奶奶也出来卖过炸洋芋,轻轻松松碾压上分,成为了一代网红。

不知热浪褪去后,她傍晚的小摊还在不在?

老旧的招牌、电话屋,时间在文化巷留下了倔强的一面,比如说巷子里藏着十几年的烤串店和米线店。

锈迹和霓虹灯牌,是文化巷的B面。新兴的潮牌、文艺的咖啡馆,扎根的老巷、土味的小吃,在这里碰撞。

夜市褪去后,这里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地盘,还扎着老一辈的根。


/ 文化巷的周边,好吃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化巷几乎成为了“日料一条街”。走一圈看得到最多的,就是日料店的灯笼了吧。

开了十多年的“和民”日料,可能是吹起这阵狂风的第一人。

老板自己就是日本人,做日料还是挺有一手的。

但是十多年的浸染,老板的菜单里不知不觉加了不少本地菜,这可能和福原爱说东北话异曲同工了。

猪排饭、鳗鱼饭、照烧鸡定食,都是他家的老招牌了。

网红日料店川崎食堂,也在文化巷。

生鸡蛋是从日本采购的无菌生食鸡蛋,加上弹糯爽口的精选牛肉,让这份牛丼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室町の物语,也把灯笼挂在了这条街上。

北极贝寿司、金枪鱼寿司、加州卷、三文鱼寿司......这里都能吃个痛快。

吃完日料,还有日式甜品“宇治初昔”等着你。

一勺入魂的抹茶提拉米苏、皮糯馅浓的抹茶大福,都是抹茶控的福音。

当然,除了日料,昆明数一数二的韩料也在这条街上。

开了十多年的汉江,承包了多少人的回忆,老板是个首尔人,味道在昆明榜上有名。

石锅拌饭,泡菜汤,年糕......几个经典菜式,成为当年各大学生党和小姐姐无可取代的心头好。

萨尔瓦多依旧站在文化巷的C位,口味很正的金枪鱼薄饼绝对能让你难忘。

当然,除了上半段的这些“网红”店,下半段才是小吃的天地

曾经一到晚上,文化巷卖舂鸡脚的小摊起码有5家以上,但是现在能拥有正式“户口”的,也就那么一家。

鸡脚、鸡脚筋、黄瓜、青木瓜等等,在老板千锤百炼的木桶中,捶捶捣捣。酸酸辣辣的味道有够勾魂!

曾经当文化巷的夜市还在的时候,逛文化巷的标配,就是一根烤肠,大串的烤肠满满都是肉,8块一串的价格算得上是烤肠里的标配了。

麻辣和甜辣两种口味,都很受欢迎。现在烤肠的小摊依然还在,只是没有了昔日人挤人的盛况。

螺蛳粉的生意依旧火爆,加一份腐竹,才是真正的注入灵魂。

五米开外香味摄人心魄的糖炒栗子铺,绵软的栗子肉被包裹在油亮的外壳中,只看一眼就能想象到栗子的香甜。

应季的时候他家还会卖一些猫山王榴莲,那个甜蜜的滋味,买过的你就会知道。

口缸米线和文林烤串,依旧在小巷子里做着神仙眷侣。炸洋芋、米线和烤串,已经成为了文化巷三宝。

论吃,文化巷始终都没有让人失望。

曾经晚上10点才开始热闹的文化巷,现在大家10点左右就齐齐关门。

在文化巷兜兜转转一整天,把这里的一切都回忆了一遍。这些年来,失去了地标性的夜市,除了网红美食,文化巷也依旧留存着当年的风骨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今的文化巷,正如其名,滋生着年轻一代向往的文艺生活,和从老昆明墙缝里蔓延出来的根骨,融合到一起。

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和曾经的潮流风向标,希望未来的它有更多面被人记住。

而我们,可以有空回来转转,长胖的同时,看看它的新变化。

 留言互动 

#你觉得文化巷,还值得逛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