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 | 美术展览 | 文创 | 公共教育 | 综合服务 王珣(349~400),字元琳, 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 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 王洽之子,王羲之再从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 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 王珣《伯远帖》乾隆题词 流传至今的王珣书法作品, 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已佚的, 第二类是现在所能见到的作品。 已佚的书法作品有草书《三月帖》; 现在所能见到的书法作品有行书《伯远帖》。 较早著录王珣作品的有宋代《宣和书谱》, 其记载为: “珣三世以能书称, ……今御府所藏有二: 草书《三月帖》,行书《伯远帖》。” 此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 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此帖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 明清两代由吴新宇、安歧等递藏。 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宫中, 乾隆非常喜爱, 将原存宫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清帖》、 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远帖》, 共贮养心殿西暖阁, 并更名为“三希堂”。 前二帖均非真迹, 唯《伯远帖》是东晋名人法书真迹。 清亡后佚出宫外,流落民间。 四十年代后期, 此帖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 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 后来,周恩来总理批示以重金购回, 入藏故宫博物院。 晋王珣《伯远帖》纸本 现藏故宫博物院《伯远帖》局部 《伯远帖》此贴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 刻入《淳化阁帖》, 在《宣和书谱》有记载。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局部 【《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的书信:“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短短5行47个字,表达了对友人病况的担忧,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此帖结体疏朗,笔顺天成, 寓雄强于率意之中,瘦劲古秀, 董其昌称其为“洒洒古淡”, 与羲之、献之新体区别明显。 其用笔的使转顿挫精微之处, 是摹本和刻帖难以做到的。 《伯远帖》局部 王珣《伯远帖》是唯一传世的, 东晋琅琊王氏家族书法墨迹, 对王珣和《伯远帖》的研究, 不仅会使人们对魏晋笔法, 有更为正确的认识, 会促进对东晋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研究。 通过研究王珣及《伯远帖》, 能够让我们对魏晋笔法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对于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 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