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煌 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过一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與,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关于此诗“诗与题”的关系,有三种与众不同的说法。一是“奇题”说。如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解析说:“每叹先生作诗,妙于制题。此题有此诗,则奇而尤奇者也。诗八句中,从不欲一字顾题,乃一口读去,若非此题必不能弁此诗者。”二是“不称题”说。此说以纪晓岚为代表,他说:“此诗究不称题。论者曲为之说,殊为附会。”(《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六)三是“五六入题”说。如邵长蘅就认为:“前半俱说聊短述处,五六方入题。”(杨伦《杜诗镜铨》卷八引)三说各执一端,是耶非耶?堪值一辨。 本来,中华诗词在其发轫期多为即兴口头创作,并无规范的诗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原亦无题,其标题由后来的编纂者摘取句中词语而得。随着人们对诗歌艺术形态及创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诗与题称乃佳”(乔亿语)成为共识。自屈原开其端绪,至魏晋行其风气,迨唐代诗题制作已备大观。“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亦不轻漏一字,而杜诗尤严。”(顾亭鉴《诗法指南》卷上引吴齐贤语)杜甫作诗制题虽“尤严”,但由于这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未采用“明著题景”法,各注家对其是否称题见仁见智。鉴此,有必要结合语境从题意的深层指向和诗句的深层意脉等方面探赜之。 一、细审题意,体察深层指向。从结构上看,诗题《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属“写景+述怀”的类型。由于诗歌注重以形象说话,所以此类题目的诗歌多以“写景”为表述重点,“述怀”之意则往往以稍作点明等方式表述之。但有常则有变,必要时也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述怀”作为表述重点。此诗便属后一类情形。杜甫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那年正值春水陡涨,刚结束四年流徙生活卜居成都才一年的诗人,面对波涌似海的锦江,“有感于衰年”(张綖语),不禁又想起浮沉漂泊的一生,感慨万端而难以尽述。聊以自慰者,“平生笃嗜在诗”(田雯语)的诗人却在诗的王国里不懈追求而获得心灵上的归宿感。我们从诗人同年所写的“吟诗信杖扶”(《徐步》)、“遣兴莫过诗”(《可惜》)、“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上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等诗句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以诗遣兴给诗人带来的莫大慰藉。当客居孤蹇而又性僻耽诗的诗人带着这种心境移眸于涨满春水可供垂钓的水槛时,他是多么渴望能有像陶渊明、谢灵运那样富于才思的诗友一起饱览江景、垂钓泛舟、赋诗述怀啊!表面看来,“水势”与“诗思”似无直接联系而显得“不称”,但从深层来看,两者是相因相生的:诗人因水势的起荡而于浮沉之叹中生发“诗思”之情,因水槛的新添而于垂钓之趣中向往“同游”之乐。在这里,“江上值水如海势”是触媒,“聊短述”是抒述,“诗思”是抒述之重点即题意之深层指向。范廷谋说:“江上值水势如海,题意尽可发挥,篇中却淡写一、二笔。盖此题意在‘聊短述’三字。……通首因值水势而论诗,非藉诗以形容水势也。”(《杜诗直解》)可谓深得诗心。 二、缕析诗句,寻绎深层意脉。如前所述,诗以“聊短述”为表述重点:一二句写诗歌创作的体会,三四句写莫深愁的自慰。其中,三句以“漫兴”承转首联写诗风之变化,以“老去”作为时间链带出四句的“春来花鸟”,承引自然;四句以“莫深愁”与五句的“垂钓”、八句的“同游”一起构成同向延伸的情感链,绪连脉贯。七八句写同游之意愿,总兜“诗思”。题目中的“江上值水如海势”,主要通过五六句予以展衍。关于五六句,许印芳评道:“诗于江水如海,全未着笔。五、六虽说水,却是常语,不称如海之势,故晓岚贬之。”(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六引)其实,此两句不宜作“常语”看,而应通过对上下文沿波讨源,体察其深藏于字里行间的匠意微诣:“新添水槛供垂钓”,意即春水涨满后,可以在新添的水槛上垂钓了;“故著浮槎替入舟”,指随着水涨如海,昔时(故)因水少而搁置(著)的浮槎,眼下也要代替小舟入水了。正如仇兆鳌所说:“槛外浮槎,代作钓舟,此水势之盛也。”(《杜诗详注》卷十)诗人在这里不直接描摹水势大涨之状,而是以水槛垂钓、故槎替舟侧写水势之盛,一则“水势不易描写,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王嗣奭《杜臆》卷四);二则“水槛”“浮槎”之景致与“垂钓”“入舟”之情事符合邀请陶谢那样的诗友同游之环境条件和审美期待。这样写水势,既扣应了题目,又使创作甘苦之“诗情”和邀友同游之“诗事”与水势形成同构点而更揩协地衔接起来,上下熔成一片。邵长蘅说“五六方入题”,这比纪晓岚说的“不称题”要客观,但他仍把“前半俱说聊短述处”拒于“入题”之外,说明他也未关注到“聊短述”是题意表述重点这一深层意脉之所在。 综述之,题目中的“江上值水如海势”和“聊短述”都各依旨意表达需要相应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述,两者又形成内在的统一,各诗句与题目在深层次上是相应相称的。夸之为“奇而尤奇”虽未必切当,但析之为“究不称题”“五六方入题”似皆未契深旨,亦非笃论。诗和题的关系毕竟是复杂多样的,既可题面明著,也可题外暗锁;既可正面入题,也可侧面勾联;既可步步承扣,也可跳跃呼应;既可合用各法,也可单项跟进。若只拘于一法或泥于题面而轻下决论,则言难中的矣! (原载于2018年《中华诗词》第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