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如天,明如镜”的中国瓷器历经千年进入色彩时代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06-27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由陶器演变发展而来的原始瓷器就在我们祖先手中出现,至宋代时,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各种美轮美奂的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世界各地,并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绵延千年的“青瓷时代”

“青瓷时代”主要是从战国到元代。这个期间主要的瓷器都是青绿色的,分布的地区也很广,不同区域生产的“青瓷”各有其地方特征,但大致可分“南方青瓷”和“北方青瓷”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区别大约产生在汉末魏晋时代,

其中,三国时代出现的“南方青瓷”呈现青白色,已经脱离了“原始青瓷”的阶段,到了唐代,“南方青瓷”进一步发展。当时,绍兴一带的“越窑”能够烧制一种“秘色瓷”,胎质轻薄,光泽纯粹,被世人形容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北方青瓷”发展相对滞后,但到了五代时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说位于今河南郑州的“柴窑”出产的青瓷被誉为“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还有河南禹州的“钧窑”,更是开始了从“青瓷”发展到“彩瓷”的一种过渡,当时民间盛传“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色彩斑斓的“彩瓷时代”

“彩瓷时代”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各种釉色兴起,争妍斗丽,瓷的颜色多而复杂。其实,早在唐代已有各种颜色的瓷器,当时极为流行的黄、褐、绿等三色釉的陶瓷器,一般称作“唐三彩”。还有宋代十分流行的白瓷,实际也是“彩瓷”的一种。

但明、清时代的彩瓷进入了纯瓷阶段,已经完全脱离了半瓷半陶的阶段,其瓷质的细腻,釉色的精美多样,都是过去的青瓷所不能比拟的。此时,全国瓷业已经大都集中于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新平,后改为昌南镇,到了宋代景德年间(1004—1007),这里成为南方白瓷的主要烧制地区。

由于为宫廷烧制的瓷器皆署以“景德年制”字样,口耳相传,这里也就被人称为景德镇。明、清时代,景德镇的瓷窑分官窑和私窑两种。私窑完全是商品生产,而官窑生产宫廷用瓷,其中以明代的“宣德窑”和“成化窑”最负盛名。其中,当今收藏界备受宠爱的明青花就出自“宣德窑”。

中国瓷器受到世界推崇

“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制作技术有更大提高,已经形成造型、雕塑、绘画、色釉等综合装饰,著名的“珐琅彩”就是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中国瓷器上淋漓尽致发挥的产物,也是当时世界的杰出成就。

作为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的国家,我国陶瓷在唐代就以新兴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和埃及。元代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明代,官窑生产的陶瓷有相当一部分被赏赐给外国来朝贡的使节。郑和七下西洋之后,瓷器更是大量输出,远销阿拉伯诸国。

随着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和航海业的发达,西班牙人首先开始把中国陶瓷大量贩运到欧美各国,随后荷兰、英国先后取代,据说瓷器输入欧洲之初,都被视作珍宝,仅限于官廷贵族享用和收藏,价值与同重量的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