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彩原理 如果用物理模型来解释的话,,根本就没有'色彩'这么个东西,其实它们只是一些不同波长的光波而已。因为人类的眼睛可以区分这些不同长度的光波,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光波震动的频率不同,在我们大脑中发生'色彩'的感受,其实这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对这些不同长度'波'的反应。所有那些我们能感受到的不同波长的光,合在一起被称为可见光谱。这个光谱相对于光波本身而言只包括了其中较少的一部分:红、橙、黄、绿、蓝、蓝紫(科学来说,称为靛蓝色) ,还有紫色。 2、看见的色彩 色彩源自于光线.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为光线。如果没有光,也就没有色彩能够呈现出来。光线越多色彩也就越丰富强烈的光线也将带来浓烈的色彩。 我们人类的眼睛具有三种色彩感受细胞或锥状体,分别能够感受到红色、绿色和蓝色。这样一来,所有射入我们眼睛的光线都被化减到这三种颜色。而我们所感受到的丰富色彩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来。尽管实际光线中有很多色彩人类不可能看到,人们还是只将那些能够被察觉到的色彩总合起来,并称为可见光谱。人类可以区别出大约一千万种色彩,这些光谱称为人类色城。由于每个人的色敏感细胞对色彩的反应不同,人们判断或是辨别特定的色彩是非常主观的。 3、色彩的属性 无论我们应用的是叠加色还是叠减色,每种色彩都必须按照它的物理属性来描述。这些物理属性都是相互独立的。只有特定色彩的每种属性都经过定义和测量后,我们才能将这种色彩完全准确地描述清楚。科学上对色彩的描述成为比色法。比色法通过主观和客观测量系统两种方法对叠加色和叠减色进行了详尽的测量。主观测量系统用色相、饱和度和明度(HSB)来描述色彩;而客观系统测量的是光波长度、纯度和色彩的发光度。 '色相'是用来描述或指出特定色彩在可视光表或色盘中所处位置的常用名称。在一束光线中色相是由一种色彩的特定波长确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特定色相附近的色相来更加准确地描述所需要的这种色相(例如:将某种蓝色与其附近的色相对比时,可能应该更准确地称之为蓝紫色)。 '饱和度'用来描述色彩的浓度.强度、纯度或是色度(也就是特定色彩缺失黑色,白色和灰色的程度)。一个鲜活的颜色应该是高饱和度或是满饱和度的,反之一个不鲜明的色彩一定是低饱和度的。总之,饱和度是用来描述色彩饱满程度的尺度。 '明度'或者叫做色值,用来描述一个色彩相对于其他色彩的明与暗.或者表示这个色彩的反射量或光泽度。一种特定的色彩也可以简单地用浅和深来形容(如浅蓝和深蓝)。我们可以通过将特定色彩与不同比例的白色(生成淡色)或是黑色(生成暗色)相混合,来改变这种色彩的明度。图形设计软件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很多工具用以改变色彩的HSB值。 4、色彩的意义 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来感受色彩。这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的,而且包含着精神和情感层面。这种感受的结果,就是让不同的色彩具有了其特定的意义。色彩的象征意义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不同文化中色彩所代表的意义和给人产生的联想是大不相同的,有时可能甚至相反。设计师在应用某种色彩之前,要好好调查下这种色彩的意义以及它在特定环境下将带给人们的联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