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我们的一年级--数学篇

 zsnicel 2019-06-27

之前有网友问我什么时候写写娃上了小学以后的学习心得。我这人并不喜欢一有啥想法就写下来公之于众,因为很多时候,有些想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其实是有偏颇和局限甚至是错误的,更别说只是一个娃的实践,并没有大数据支撑。所以我必定慎之又慎,必定是经过了用心陪读、仔细观察、认真反思和总结,才能小心翼翼地说一些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个人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进入一年级之前是以大量游戏的形式做了数学启蒙,游戏涉及到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点,好处是虽然没有上过培训班,但小朋友数感比较好,老师教的概念性的东西,他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计算速度虽说并不快,但正确率比较高。游戏的好处确实很多,在这里我不想再多说了,我要强调的是,学前儿童,有条件的话,要多玩数学游戏。但是进入小学后,就不要以游戏为主了。学前没有做过具象数学启蒙的,可以配合教具学习,但不建议做游戏弥补启蒙的不足。

如果说学前的重点在于数感和空间感的培养,那么小学开始就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做题能力。一直以来,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有个误解,认为数学主要靠天赋,其次靠高质量的启蒙,还有兴趣。有了这几点,数学还不是轻松学学?然而经过小学一年的陪伴,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数学能力,包括数感、计算能力、空间感、逻辑思维、想象力等等,最终必须落实到卷面,成为解题能力。优秀的解题能力靠天赋、靠启蒙、靠兴趣,更要靠后续的学习习惯来培养。

那么我们需要培养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

1,预习、认真听讲、复习的习惯。

这个重要性无需多言,我可控的是预习和复习。预习时,我给小朋友大体讲讲知识点,可以做几道题。复习时,(通常是在回家路上)让小朋友给我当小老师,说说学到的知识点,然后到家正好做作业巩固。认真听讲这个环节,只要经常让孩子复述课堂,孩子必然需要认真听讲才能做到。其实以上这些做法,也是数学老师要求的,我们只是执行而已。

2,自主读题审题的习惯。

学前玩游戏的孩子,习惯于听指令,但小学的作业是书面的,需要孩子从听转化为读和看。这就是我主张小学后不要再浪费时间做游戏的原因。这时候做游戏,对读题能力是一种阻碍。

读题能力涉及到认字和阅读。

首先认字。强调一下:学前必须认!必须认!必须认!600个保底。小班时我开始教娃认字,字卡配合指读儿歌和绘本,虽然缓慢,到大班毕业,千儿八百还是有的。大体能读一些绘本甚至简单桥梁。这就为上学后的自主读题打了基础。

其次阅读。能自主看书是必要条件,但能自主阅读的孩子,读题能力是否一定强呢?坦白讲,不一定。要看阅读习惯的好坏。有些孩子看书快,只求情节,不求把文字读准确,不懂不会的一概略过,久而久之,看书就会漏字、加字、错字,甚至漏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样的孩子在读数学题时,往往会看漏看错关键信息,漏题也会时有发生。与其说是粗心,不如说阅读能力没有到位。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方法。

第一,朗读。一边用手指着文字,一边大声读出来。这是语文老师要求的。我们每天都要朗读500-2000字的文章,小朋友读,我在旁边监督。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加字,不漏行。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觉得非常好。为了培养他正确的阅读习惯,我在整个一年级都强忍住了让他默读以增加阅读量的冲动,直到暑假,我觉得他朗读习惯已经不错了,才开始加入默读,开始增加阅读量。

第二,做题时圈关键字。这是数学老师要求的。小朋友其实并不能分辨哪些是关键字,这就要求家长做示范,比如多多少,少多少,应用题中的单位名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左右,最大,最小。。。。。。这个很重要,审题好的孩子,通常很会圈关键字。然而这个习惯很难养成,我娃属于懒惰型,需要我不断督促,分析利弊,示范,用了很长时间他才圈。

朗读指读和圈关键字,提升文本阅读的准确性和阅读理解力,培养了孩子的细心和耐心,是非常好的习惯。

3,认真写字、用尺划线的习惯。

写字清楚、端正,这个不用多说,卷面不整洁,不仅要扣分,也影响做题的质量和正确率。初期写字不认真时,我一定让他擦掉重写。小朋友都很精,写得不好你容忍了,他下次就会写得更差,所以一开始就不能让步,让他明白你的底线在哪里。

用尺划线,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有些轻视它了,认为随手划一下不就行了吗?何必每次都要用尺!后来发现,小朋友没有大人的控制力,不用尺往往划得歪七扭八,卷面很丑。但最主要的是,这个影响解题!比如学到竖式时,要求数字上下左右对齐,然后划线,再解答。不用尺划线的孩子,学习态度就差,往往也做不到数字上下左右对齐,不对齐就很容易算错!再比如解应用题,老师要求划直线后再在上面写算式,一道直线一条算式。不好好划线的孩子,算式写不直,如果一道题有两个算式,很容易把算式写混或者数字写混。

另外,写字认真、用尺划线习惯好的孩子,打草稿时也会清清楚楚,不至于草稿打到最后,自己也看不懂或看错答案。

4,按顺序做题的习惯。

试卷本身是从易到难的,做题当然也是从头到尾按顺序做。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喜欢做应用题就先做,再回头做计算,这种习惯必须杜绝。乱七八糟的顺序很容易造成漏题。

然而更多孩子的问题是,当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不愿多思考,直接跳过,先做会做的题,想回头再来仔细思考。悲催的是,低龄孩子往往做完了后面的,就忘记前面还有题没做了!有一大部分孩子这个阶段还没养成检查的习惯,做完卷子就开始玩,哪里还回去管空着的题!更悲催的情况是,刚做完后面的题,交卷时间就到了!

所以我基本是让孩子先凭直觉写一个答案,做好记号,有时间回头先检查这道题。同时培养做完题自己检查的习惯。

5,把解题过程和辅助解题的标记写在题目旁边的习惯。

这个解释起来比较繁琐,我放一些图更直观。下面这些箭头是老师要求的,实践下来发现,如果不标箭头,小朋友很容易忘记写最上面的算式结果。

不等式比大小,老师要求不等式两边划好线,算出答案后写下来,再比较大小。通过写解题过程,这类题错误率几乎为零了。


其他几种类型题我就不一一详说了,大人很自然会把思路标在题目旁边,再进行直观的计算,而孩子不会,他们往往过分依赖自己的脑子而不是笔头,但很多时候心算是不可靠的。教会孩子随时动笔写下解题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6,平时做题计时的习惯(这个是针对家长的)。

刚入学的孩子做作业时大部分都有拖拉磨蹭的毛病,我娃也不例外。所以我每天每项作业都会帮他计时,告诉他要求多少时间,实际用了多少时间,让他每天心里有数,今天做作业拖拉了没有。并且写在家校联系册上,让老师看到,他会有所顾忌。这个方法是有用的,特别是做到练习卷、口算之类的作业,计时能让他以考试的心态来做题,检测自己和考试标准的差距。

这个习惯并不容易坚持,因为要全程关注,刚开始家长确实辛苦一些,等娃大了,习惯了,就让他们自己计时。那时候就可以放手了。

7,打草稿、画图的习惯。

这个重要性不用多说,家长要做的就是示范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打草稿和画图,如何打草稿、如何画图。家长要注意自己打草稿的方式,你随意乱画,小朋友必定也会乱画,你排版认真,写字端正,小朋友也会拷贝不走样。

8,自己检查试卷的习惯。

自己检查作业这个习惯很难养成,也很费时,所以在我们家,只能先退而求其次,作业先由我检查,只有做试卷时,才让小朋友自己检查。检查方法就是掩掉答案,重新心算一遍。小朋友自己发明了一个用直尺一行一行往下移来检查是否漏题,据他自己说很有效。

9,做错题本、定期复习错题的习惯。

一年级小朋友还没能力做错题本,我就代劳了,一有错题就抄到错题本上,绝不会拖延。两个学期做了两本,期中、期末前,都会拿出来重做、讲解。

大家都说,对待作业要像考试一样,对待考试像做作业一样。我一直和娃说:只有平时做作业习惯好,把所有的好习惯练成下意识的行为,考试才能无往不利。平时习惯不好,绝对不能指望考试时一下子改好,你有多少坏习惯,就会扣多少分,没有例外。

讲完了习惯,顺便说一下课内作业量。我们学校比较重视数学,每天最少都会有80-120道口算+一张练习卷,有时A4纸双面,有时A3双面。有些是学校自己出的练习卷,有些是老师指定的教辅。我觉得题量正合适,就没有再额外增加练习。

我们这一年的重点是抓紧好课内,培养好习惯,所以并没有报奥数班,也没有同步做奥数练习册。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中会增加一些思维拓展题,每次测验也会有两道思维拓展大题。目前小朋友课内还算学有余力,所以我从这个暑假开始,就给他每天加几道思维拓展题,这些题都是基于课内的知识点,启发思维的,有难度,但并不算太大,比较合适小朋友目前的水平。

现在大环境是很多孩子从学前就开始上思维班(其实就是学一年级的奥数),一年级就学二年级奥数。后面以此类推。当然还有一些神娃,一年级已经达到三四年级奥数水平。像我娃这种没有提前搞奥数的菜鸟,据说已经没有班适合了,因为我们已经跟不上同龄娃的进度。

我该恐慌呢?还是恐慌呢?还是恐慌呢?哈哈!其实恐不恐慌都没用,我娃目前的水平,还真就只能做做一年级的奥数思维题,二年级的够不着!我觉得课内抓好了以后再做一些基于课内知识点的拓展,对课内是个很好的促进,这就够了,我一二年级的目标就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