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重游古战场,留下一首千古名作,短短四句令人叹服

 江山携手 2019-06-27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其实,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就像杜牧所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出自他的怀古名作《赤壁》,全诗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也正是这场战争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很多文人在经过赤壁古战场时,都是逸兴遄飞,激情澎湃,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而杜牧这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好入选了教科书,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首诗并没有从周瑜、诸葛亮、曹操这些英雄人物入手,而是着眼于“东风”,以二乔的命运来描述这场战争,也算是另辟蹊径了。

很多人都曾质疑赤壁之战的那场东风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也许读读杜牧这首诗便能明白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在浩瀚的泥沙中,突然发现了一枚折断的战戟,将它清洗后,才发现原来这是当年战争遗留之物。

看似平平淡淡的开头,其实暗含着一种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戟”是古代的兵器,诗人在此发现前朝遗物,暗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

而也正是诗人捡到了“戟”,才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为下文的抒怀埋下了伏笔。

当然若是没有“戟”,诗人也并非不能怀古抒情,只是没有这般自然真切罢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因为那场东风,恐怕胜利的也许就是曹操了,那么大乔小乔这两位佳人也会被掳走,关进铜雀台吧。

关于这两句,历来争议不休。

首先是“东风”,有人认为胜利的关键并不在东风,杜牧这句有失偏颇。

但其实,对于一场战争的胜利来说,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亦或是人和,都是缺一不可的。

赤壁之战中的人和因素有很多,比如蒋干盗书,这是周瑜定下的反间计,最后除掉了曹操军中最擅长水战的蔡瑁、张允二人。

再比如庞统所献的连环计,他建议曹操将所有的战船连起来,看似是为了曹军好,增大船的稳度,但其实只是为了更方便地火烧战船。

至于地利,赤壁便是地利,曹操的士兵多位北方人,不识水性,而东吴大军雄踞江东,水战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曹操不远万里而来,将战场放在赤壁,本就失了地利。

而最后的那场东南风便是天时,当时黄盖诈降,驾船来投,在离曹军还有两里多的时候,便点燃小船,十艘火船在东南风的加持下,如离弦之箭冲向曹军。

当时的曹军都没反应过来,便被烧得死伤无数。

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环环相扣,才造就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倘若没有那场东南风,那么先前的那些布置也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

所以这里杜牧如此推崇“东风”的作用也是情有可原了。

而另一个有争议的便是“二乔”了。

有人说杜牧不问社稷存亡,不说生灵涂炭,只担心二乔结局,实在太过狭隘。

但其实不然,大乔是当时曾经东吴之主孙策的遗孀,孙权的嫂子,而小乔正是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妻子。

这二人的夫君代表着东吴最高层,如果连她们都成为俘虏,那么所谓社稷、生灵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句看似写二乔的结局,其实还是写若东吴战败的后果,而二乔如此屈辱的结局又进一步反衬了那场东风的重要性。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杜牧将赤壁之战的那场胜利归功于“东风”,而忽视人的作用,是不对的。

不知你怎么看呢?你认为赤壁之战的那场东风是否重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