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优秀的孩子是怎样的?看看高考613分进清华的武亦姝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6-27

6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在微博热搜上看到一个人的名字,毫不犹豫地点了进去——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

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有点亲切。

我打开八百年不开的电视,追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从出场到最后夺冠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一转眼她今年就参加高考了。

分数看起来好像挺普通的,但点进消息才知道,他们上海的高考满分是660分,武亦姝考了613,是当之无愧的高分学霸。

更让我瞪大眼睛不敢相信的是,这个诗词储备量有2000首的女孩,竟然是学理科的,平日最爱的学科是化学,她还是化学课代表!

有媒体记者辗转采访到她,她明确回答,想要报考清华大学,这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

公开资料显示,武亦姝还参加过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获得了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类(新雅学院)降分录取的优惠,而且是只要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就可以录取。

看了新雅学院的办学理念,所有新生不分专业,首先接受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再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

实在是很适合武亦姝的选择,应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

而且今年上海自主招生控制分数线是503分,去年,清华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是610分。

不论是按照今年的自主招生线,还是按去年清华的录取线,武亦姝考的都是硬核分数。

忍不住好奇,这样文理全才的孩子,父母到底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也许很难找到答案吧,因为武亦姝在2017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一炮而红以后,他们全家都拒绝了采访。

低调的武亦姝也不再公开活动,只是回到校园静心读书,严格地退回了自己的世界。

连她爸爸的职业都被网友爆出了几个版本,有说是上海某知名律所合伙人,也有说是科研机构工作,没有一个被证实的说法。

但无论她出自一个怎样的家庭,我都记得她所在的复旦附中的语文老师曾经说过,武亦姝只是个例。

是啊,一直以来,武亦姝都是学霸体质,15岁被复旦附中提前录取,才刚读第一年就被选拔去参加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十天之内就拿下了冠军。

有个参加诗词大会的选手,在后台和她一起聊天,聊起自己曾经在某个比赛里拿了第三名,武亦姝说很巧她好像也参加过,选手忙问她当时拿了第几,武亦姝却说,我不记得了。

其他选手都笑了,打趣她,那肯定不是什么好名次,要是第一名就记得了。

但武亦姝竟然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的,是因为得的奖太多了,真记不清了。

一众选手都爆笑起来,连当时节目的导师蒙曼也觉得,这孩子不是炫耀,是真牛。

她在学校里,一直都有广阔的诗词文史阅读基础,也有极高的视野和追求。

读高一时,每个月就会做详细的阅读计划。那时,她都还没有参加节目。

整个学期要读的有《浮生六记》、《人间词话》、《聊斋志异》、《我与地坛》、《东坡集》……等等,都是课外书,甚至还会写随笔,感觉是个非常自律的孩子。

看这纸上的笔迹,就知道亦姝还练得一手好字,微博上还有不少她的作品,笔锋秀丽舒朗。

语文课的书法作品

今年她作为复旦附中2019届10班的高三毕业生,还填词作曲了一首复旦附中2019届原创毕业歌《红墙边》。

天呐,我不禁感叹,这孩子一种怎样的学神存在啊,不仅文理各科优秀,还能填词作曲懂音乐!

在毕业之际,武亦姝甚至还作为学校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发表了致辞。

能想象得到,这绝对是学校风云人物的顶尖待遇了。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老师曾说,武亦姝是武亦姝,她在哪里都是武亦姝。

我想,言下之意大概是,她本身就是一颗金子,在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吧。

但她的优秀,和她对学习一直保有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不断付出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诗词大会》的导师康震教授点评武亦姝,有如此强大的诗词储备,这绝对是童子功。

记得那时,她在节目里最抢眼的表现,就是对“月”字诗句时,出现的一个小插曲。

她不小心第二次对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结果1秒不到就反应过来,赶紧微笑着补了一句新的带“月”字诗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其实,复旦附中一直都有自编古诗词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的传统。而这句取自《诗经·七月》,就在他们教材的第一册。

武亦姝在节目里背诵的诗句,也大多都出自这本教材,这些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黄荣华老师却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但武亦姝自己却“优秀而不自知”,节目导师蒙曼评价她有点大勇若怯,她要赢了谁,她就会说“真的吗,真的是我吗”、“我不觉得我比这个人强啊”。

这或许也秉持了她对比赛一贯的态度,不是抱着竞争拼个输赢,而是真心喜欢中国诗词才来的。

节目组总导演颜芳说:“武亦姝不是那种一上台就绽放的选手。她没有在人前展示的欲望或技巧,如果她散发光彩,一定是因为谈及诗歌本身。

或许在武亦姝眼里,考试和比赛,从来都不是为了比拼过谁,而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成长。

今年的高考能得到这样的分数,也是她用着健康的心态,一路沉稳发挥而来的吧。

可也有太多的老师、父母和家长,在功利的考学生态里,迷失了方向。

复旦附中的黄荣华老师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

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时间的时间去背?

黄荣华老师甚至还表达过对当下古诗文教育情况的担忧——

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我想,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语文,其他学科可能也落入了同样的陷阱,如今的教育,更多是为了高考选拔,而非培养人才。

而真正优秀的孩子,他的素质都是全面的,功夫在平时的点滴和广泛的积累,有自己的兴趣和强大的内驱力,如果只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他的路也很难走得长远。

我渐渐明白,武亦姝,不是因为高考能考到高分而优秀,是她本来就优秀,高考高分只是她的一个必然结果。

她的父母培养她,也不是要她高考取得好成绩就大功告成了,是根据她的兴趣,支持她的发展,让她自己发现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目标的。

想想我的孩子,她们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也许现在也都不知道,但我愿陪伴她们,一起去探寻。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