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耻,即人贵在有羞耻心。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行已有耻”源于《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之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人要有羞耻心,知耻,眀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才能称为志士。耻辱和荣誉是既对立又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人的荣辱观念,荣辱观则是道德意识的表现。 荣辱是个人或集团的自我道德意识的特定反应,是人特有的一种自赏性的心理活动。人人都想得到尊重 和荣誉,任何人都不想做无耻之徒,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荣辱界限。 荣辱是主观意向与客观评价两方面的辩证统一,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剥削阶级以追求个人财富、权势、功名为荣耀,资产阶级更是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荣辱的砝码。劳动人民与此相反,他们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荣,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耻。无产阶级继承和发扬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荣誉与义务和贡献相一致,贡献越大,荣誉越多,越受人尊敬。 荣誉感促人上进,知耻则是上进的开始。知个人之耻,就是要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知国家之耻,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知耻近乎勇”,耻辱给人的刺激是很强烈的,一个人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激起勇气与造成耻辱的邪恶势力顽强拼搏。一个民族或国家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群情激奋,引发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明证。 知耻、眀耻,才能防止虚荣。虚荣心是与荣誉感和自尊心相反的心理品质,它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往往表现为虚伪、浮夸、患得患失。 保持崇高气节,是知耻、眀耻的具体表现。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格、国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居污浊而不染、临强敌而不畏、富不移情、贫不移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耻、眀耻、保持崇高的气节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何在国际交往中,切实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如何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如何面对金钱的诱惑,拒腐蚀,保持清洁。这一切都需要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政治气节、生活气节。这是立党立国立人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