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 李芳芳 自从走上三尺讲台,一直担任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是热爱生活之人,平日里喜好舞文弄墨,也就把这种“恶习”传染给了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行于笔端,已经成为极其自然的事。每次我说“下节课上写话”,他们都会为此欢呼雀跃。说这些话,绝无半点虚言。想到这儿,我便觉得有些不吐不快了,像平日里自己的点滴做法,偶尔的“心血来潮”,瞬间的心思灵动,权作为随笔、心得处置吧! 习作即说话。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口出为话,下笔为文。叶老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烦。文本于语,这是值得好好斟酌的。我们都知道,从呀呀学语始,孩子们就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而他们接触书面语言般要晚三五年。 因此,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强于书面表达能力,但如何使两者同步进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形式与途径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实践中进行,对此,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89页看似非常简单的四幅图,但稍一提示,我班贾一鸣同学竟说了一大堆话: 一天, 渔民开着渔船到河里打鱼,只见他甩开胳膊,用力一撒,兜上来满满一大网鱼,真可说是满载而归。看来,他今天要吃到香喷喷的鱼肉喽!学生说完不算,我还旁敲侧击地说要是写下来多好啊!这样,说与写就自然衔接起来。我还引导学生在“玩”中说,春天到了,校园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领着孩子们去观赏,并以“校园的春天”为题说说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还真有不少妙词佳句呢。另外,注意引导学生“做”中说,智能训练中让做个不倒娃娃,我不仅鼓励孩子们做了,还建议他们把做的过程说一说。 习作需鼓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至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初中一年级,老师让写一篇关于猫的作文,我以小堂妹儿歌书中的谜语开头,介绍了自己家的猫,没想到得到老师的赞赏,说我构思新颖,并在班内宣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的灵感不知从何而来,总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直至上了师范,成为校文学社的社长。今天,这种方法用到我的学生身上依然奏效,我班一个名叫刘梦迪的小女孩,写了一篇《看大海》,语言清新、充满童真童趣,被选为佳作在家长会上宣读,后又发表在报纸上,这个小女孩也如同当年的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如饥似渴地阅读课外书成为每晚的必修课,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一篇比一篇好, 我很少进行删改,以保证原滋原味。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对于平时的写话(我们的一项课堂作业), 我很少进行褒贬,而是让事实说话,每次选出几篇优秀的习作让作者来读,久而久之,好与孬孩子们心里自然就有一杆秤, 再找到那些书面表达不好的同学,他自己也就能说出个一二了。我总是给他们这样的建议,从平时的日记中选出一篇你认为最好的,打印出来供大家品读。修改的任务也就留给了全班同学,同时选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在上面签个名,以便评出每期的最佳作品。 习作亦生活。小学生写作文,常常会感到没有写作内容,进而就会失去写作兴趣。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小学三年级时,第一篇作文是写《白头翁的故事》,任凭我如何挖空心思地想,终不能编造出来,为应付老师,只得抄一篇了事。直至小学毕业,我仍不知作文为何物。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尽力让孩子们所写的内容贴近生活,使之言之有物,再加上二年级的写话并没有太多束缚,只是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今年春天,天气时好时坏,一次竟下起只有夏天才能见到的雷雨,孩子们惊奇万分,纷纷趴到窗台上观察,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用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天气,一时间竟想出了乌云密布、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狂风大作、狂风骤起、暴风骤雨、雷电交加、雨过天晴这些词,看来,今天的日记是有的写了! 《妈妈的爱》是一首诗歌,课后让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我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以《妈妈爱我,我爱她》为题仿照课文写一首至少两小节的诗歌,孩子们写的棒极了,贾雨晴这样写道: 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雪地里玩耍一不小心滑倒了妈妈赶紧跑来把我扶起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手母亲节那天我送妈妈一个相架妈妈把我抱在怀里高兴地笑着啊!妈妈的爱是会心的笑妈妈的爱伴着我慢慢长大…… 写作如此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小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受洗礼,写起作文来就“文思泉涌”,落笔生花,甚至是信手拈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