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法修身】法治典故佳话之郑板桥潍县做官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6-27



郑板桥潍县做官

  典出中国民间传说。

  郑板桥(公元1693一1765年),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49~61岁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潍县知县12年。为官期间疾恶如仇,痛恨奸吏,对百姓关怀备至,与山东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百姓称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学识高深,机敏过人,为官清廉。在范县和潍县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郑板桥机智诙谐、体恤民情、惩恶爱民的故事。


  “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潍县城中的豪绅大户颇多,他们当中许多人都与省城和京内的要员有密切联系。在这样的县做官,最难以处理的就是与这些人的关系。既不能得罪他们,使你难于在本县工作,又不能屈服于他们,成为他们的工具。据传说郑板桥来潍县上任的路上,便有几个不怀好意的乡绅买通了去接他上任的轿夫,想先捉弄他一番,探探新大老爷的脾气。郑板桥坐上轿子,便觉得轿子像簸箕一样,颠得他五脏六腑都快要出来了。问领班的衙役是怎么回事,领班衙役说这是潍县的规矩,郑板桥没作声缩回了轿里。过了一会儿领班衙役喊“歇肩”。轿夫们本该落下轿子,将轿杆从抬的肩膀上换到另一只肩上,再抬起继续走。但轿夫们见刚才被捉弄的大老爷大气未出,认为好欺;又见郑板桥身体比较瘦小,于是轿夫们相互使了个眼色,喊了个一、二、三!便把轿杆一齐举过头顶换到了另一肩上。后边大胆的轿夫竟放肆地轰笑着说:“轻的像个屁一样,还歇肩呢。”郑板桥在轿子里听得清楚,但仍未作声。又走了一会儿,板桥命轿夫们落轿,指着不远处当地农民们准备盖房和盘炕用的一垛墼块,问前来迎接的潍县县衙管事:“那是什么?”当管事给他介绍了墼块的用途后,郑板桥说自己是南方人,从来不知道泥巴还能这样制成坯盖房子。他要衙役们搬二十块放在轿里,带回县衙,学学是怎么做的。这种墼块一块约十几斤重,加上郑板桥的重量,重新上路后直累得轿夫们气喘吁吁,面面相觑。郑板桥巧妙地先给乡绅和轿夫们一个下马威。

  郑板桥的爱民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又真切地反映在了他的为官和艺术创作活动中。正如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一诗中所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有一方闲章为“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天下百姓的炙热情感。

  郑板桥审石头的故事是郑板桥惩恶济贫故事中的一则。据说在潍县大堂衙门前的街上,有一对以卖粥为生的老夫妇。这天郑板桥从粥棚前经过,见老夫妇卖粥用的两只大缸被打碎了,老夫妇正守着打碎的缸片愁得啼哭。郑板桥派人问是谁打碎的,老夫妇说是那边正在吃饭的几个恶少,刚才在这里斗殴给打碎的。去问那几个恶少,他们说是地上的一块青石头给打碎的。于是郑板桥下令,将大青石头绑了,押往大堂审个明白。众人都听说郑大老爷断案如神,但谁也不信郑大老爷还能审石头,于是几个恶少和众人跟着进了大堂要看个究竟。进了大堂郑板桥命衙役把大门一关对众人说:“今天粥缸被打碎时大家都在场,都是见证人。打碎缸的凶手究竟是石头,还是你们当中的某人,今天大老爷我要审个清楚,审不清楚都有嫌疑,谁也别想走。”几个打碎缸的恶少面面相觑,其他人心里暗自叫苦,知道今天不指认出原凶是走不了了。而郑板桥只管审他的石头,一会儿打板子,一会儿高喊招供。折腾了半天,板桥对大家说,石头不招,大家谁知道是谁打碎了老人家的缸?跟着进来看热闹出不去了的人们早憋得心烦了,一齐喊知道。还没等郑板桥让指认,几个恶少早自己跪地求饶了。

  郑板桥还曾别出心裁地出联断案,为一教书先生讨回公道。

  一天,一教书的老先生赶至县衙击鼓告状,说:“县令大人,我在一户姓丁的有钱人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丁家不仅不给我教书的钱,还将我辞退了。”说完,老人战战兢兢地掏出契约为凭。

  郑板桥一看,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教书一年,付酬金八吊钱。郑板桥问:“他为什么辞退你呢?”

  老人气愤地答道:“他说我才疏学浅,不会教书。”郑板桥略一沉吟,决定亲自出联考考老先生。老先生很是谦逊,行礼请求县令大人当面赐教。郑板桥以大堂上悬挂的灯笼为题,说出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老先生脱口答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后,觉得对仗工整,朴实而巧妙,赞叹不已,证明老先生有真才实学,绝非误人子弟之辈。他当即传来那姓丁的审问,姓丁的无言以对,只好认错。于是,郑板桥提笔判道:由姓丁的立即支付老先生八吊钱的学费,另罚姓丁的八吊钱,作为老先生被其无故辞退的经济补偿。老先生领了钱,谢过郑县令,高兴而去。

  郑板桥为官12年“无留牍,无怨民”,深受人民的爱戴。离任前板桥作过一幅画,画上的题诗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他离开潍县时,全城百姓倾城出动夹道含泪相送。人们看到,绝意仕途的郑板桥只带了3头毛驴,一头驮着仆人,一头驮着书籍、阮琴,一头他自己坐着,两袖清风,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重返扬州,卖画为生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