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听人们说起过师庄尉家。依稀记得似曾见过尉家楼,也好像记得上初中时去看过尉家的窑洞。因本人不长于人情世故,所以对以前的事情能记住的实在不多。不过对于娇生惯养、弱不禁风、干不了农活的人,大人们常说:“看你娃娇贵的,敢是尉家的姑娘?”却是记忆深刻。这就是我幼年时期关于尉家的全部记忆。后来,因上学、工作离开家乡,又不时有老乡谈起尉家,大都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不成体系,偶有一半个故事,也大多不知头尾,且语多夸张。 《师庄尉家传奇》,袁焕章编著 《师庄尉家传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师庄尉家的最全面、最详细的文字资料。本书是一本资料汇编,由五篇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文章,一篇历史资料,三篇附录组成。书前由大名鼎鼎的李琳之先生和襄汾县作协主席高建录先生分别作序,为该书增色不少。 编著者袁焕章先生 本书的编著者袁焕章老先生,1936年3月生于赵康村,195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襄汾县各乡镇基层工作,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通。工作之余,广泛搜集师庄尉家的各类资料,并为保护尉家文物作出了贡献。1997年退休后,潜心于师庄尉家的研究,并先后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山西民政》等报刊。本书即是其二十余年研究的结晶(其中有些文章是与他人合著,参与的作者有:马玉胜,吴建会,王勇斌,高晓勇,王世杰等),也是了解师庄尉家的重要资料汇编。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力求资料齐全的同时,既有历史文献中的资料,也不乏一些民间传说。但既然作者将它命名为“传奇”,我们就不必事事都要考证个水落石出。只要能拨开弥漫于传奇中的迷雾,还是基本能够还原出当时尉家的一些真实面目的。 原太平县鼓楼(图片来自网络) 附:师庄尉家资料: 师庄尉家和北柴王家、南高刘家,平阳亢氏一起被誉为平阳府四大家族。师庄尉家则位居太平县四大商业家族之首,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活动时间而言,就以其经商的规模和实力来说,也当之无愧。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个纵横华夏、名扬天下的平阳商帮,不仅以绵延300年的壮观场景独步天下,更以同晋中商人“北票(票号)南庄(钱庄)”齐名而享誉世界。 师庄尉家的先祖是明朝崇祯年间河南叶县的一户铁匠,因逃难落户在太平县赵康村,起初以打铁为生,后逐步发现为当地的土财主。因为给闯王李自成部队打造兵器而获得巨额资本,进而从事商业、金融业。先后鹾务于扬州,并进而发展至江淮、两湖、两广及全国各地。到清初康熙年间,“日进斗金”的尉家已经成为平阳商帮里最重要的商业家族之一。 康熙时期,尉家曾经借给朝廷6万两黄金,作为西征葛尔丹及西部边陲叛乱队伍的军费。清军平叛之后,康熙帝感激于尉家的慷慨解囊,“借金还银”,归还白银60万两。 乾隆时期,西部发生叛乱,而国库却一时空虚,乾隆决定向民间富豪借贷,想到的第一个富商就是山西太平县师庄尉家。尉家此次整整借给清政府150大车银子。清军获胜后,乾隆感念于尉家的资助,特封尉家掌门尉嘉为护国员外,还赏赐了一件黄马褂,銮驾护身。 郑板桥书“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拓片 乾隆七年,尉家掌柜尉嘉到扬州视察尉家商号,结识了以卖画为生的郑板桥。尉嘉邀请郑板桥教育子侄后代,郑板桥慨然允诺。郑板桥在师庄尉家做了8个月的私塾先生,后奉诏调往山东范县任知县。临走之时,应尉嘉请求,在一幅白绫上挥毫泼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尉嘉随后花重金将字刻在石碑上。郑板桥到范县上任后,还和尉家保持着书信往来,并于乾隆十四年为尉嘉书赠了“难得糊涂”墨宝。 郑板桥书“难得糊涂”拓片 嘉庆五年,即1800年8月19日,山西巡抚伯麟给朝廷上奏折曰:太原等府州之绅士、候补知府王协、举人尉维模共捐银218.38万两以备凯旋赏赉之需。其中北柴王家王协和师庄尉家尉维模各捐了50万两银子(值得注意的是,该奏折特意点出“候补知府王协”和“举人尉维模”两人名字,充分说明了尉王两大家族在晋商群伦中的领袖地位)。这“50万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太平县志》载,当时,太平县衙门的捕快、轿夫、门子、皂隶等普通“公务员”的年收入是6两银子,太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5.8万两银子。50万两银子,相当于一次捐了8万多名普通“公务员”一年的收入或者是9个太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号称“日进斗金”的师庄尉家是明清时期平阳商帮里最重要的商业家族之一。其从明末靠打铁贩运发迹至清末衰落,前后绵延300年之久,完全打破了古训“富不过三代”的神话,成为华夏大地上一枝罕见的商业家族长寿奇葩。师庄尉家的传奇故事在襄汾县域,尤其是在赵康、新绛一带,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慷慨捐赠、借金还银、西单祝寿、踏金迎亲、尉家姑娘等故事,至今在民间仍令人津津乐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