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阅读史料时提出,历史上著名的几次战乱,如永嘉、靖康、靖难、甲申,首都被匈奴人、女真人、燕军、李自成军队包围,皇上全家危在旦夕时,千百万该去勤王的军队都去哪里了? 网友经过讨论认为,这几次战乱的情况的确各不一样,但都意味着统治阶层出的问题最大。首都被围时,一般都是王朝陷入财政危机的时候。如果王朝没有财政危机,边军早就击退入侵者了,根本不需要勤王军。这里说的是外敌入侵,靖难这种统治集团内讧不算。 永嘉之乱时,八王之乱把中央军和地方军基本都打光了,剩余一部分被东海王带走,被石勒在宁平城击溃。但话说回来,匈奴人名义上也是从内战的勤王军起家的,主要为乱的刘渊和石勒其实就是勤王的军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门阀势力那么大,司马炎分封实权诸侯王没错,错是不应该让智力不足的人当皇帝。 ▲石勒城遗址,图片来源网络 靖康之乱时,西军支援太原,半途给全歼了,能出来的要么被折腾完,要么被折腾得没法打,没参战的后来在富平折腾掉,临时的地方民军则被遣散。 靖难之役时,几次大战役把南军主力消耗差不多了,原来密集部署在江北拱卫近畿的一大票卫所也在渡江前被击垮。 ▲建文帝朱允炆,图片来源网络 甲申之乱时,明朝晚期边镇和腹里军队本来就严重缺编,辽东和民变消耗很厉害,前面清军入边时,各地挤出最后的兵力云集京师勤王,然后,缺粮缺饷,溃散解体,甚至加入农民军,最后仅存的一点机动兵力经过辽东、河南几场大败基本散尽。北京陷落时,其实最有建制和实力的就是吴三桂、左良玉和后来南明各镇了,不过他们要么无法撤防,要么距离很远而且畏敌如虎。 具体说到靖康之乱,军队都被皇帝为首的领导层弄光了,靖康惨案的核心问题是在宋钦宗眼里,只有和自己老爹——退位的宋徽宗斗法是头等、一等一的大事,其他的包括金人入侵都是可以放在一边的小事。所以,支援汴梁的民兵可以遣散,因为宋钦宗要和金人和谈了;而等金人回去了,和谈又被宋钦宗随意撕毁,因为宋钦宗怕和谈传出去,名声不好,被老爹趁机换人;可宋钦宗撕毁和谈后,又不好好做备战准备,李纲和种师道作为唯二的有能力的抗金指挥员,却在总指挥的位子上上上下下数次,跟走马灯似的。金人二次围城,发现第一次围城的物资都没有被拆掉,还可以接着用。在北宋上层如此荒唐的情况下,宋军的常备精锐因为瞎指挥在太原流干了血,简直太正常不过了。据说,宋钦宗在汴梁城破的时候,都防着他爹借金人的手卷土重来呢。 ▲宋徽宗赵佶,图片来源网络 ▲宋钦宗赵桓,图片来源网络 ▲李纲,图片来源网络 ▲金军第二次南下图,图片来源网络 ▲徽钦二帝被囚的五国城遗址,图片来源网络 而在甲申之乱时,崇祯自己杀过勤王军的军头最少两次,把勤王军逼得兵变三次以上,当时的勤王客军抵达京师附近,需要当地官府提供粮食,但那时的规矩是当地官府第二天才提供粮食,于是客军被几个地方踢皮球,转来转去,粮食硬是没有。结果就是宣府、大同二镇直接投降顺军,辽军在找李自成要钱粮不成之后直接投降清军。松锦之后黄河以北明廷可用的精兵主力被皇太极给打得差不多了,光宁锦大战就消灭了洪承畴所率十三万明军。甲申所剩的只有吴三桂几万关宁军,其中真正能打的是亲兵三千。吴三桂接到命令后,率50万军属百姓撤入山海关,由于拖家带口速度比较慢,到达后安顿家属,之后以强急行军的速度,每日狂奔300里援救京师,可惜没到,北京几乎没做抵抗就陷落了。 另外,甲申之乱时几乎是不触即溃,实际上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以当时人记载,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击败后逃出北京时,“见贼兵自北而南,尘土蔽天,然皆老幼参差,狼狈伶仃。十贼中夹带妇女三、四辈,全无纪律。余见之,不胜忿懑。如此鼠辈,而所向无坚城,致万乘屈沉,真可痛哭流涕也。”之前后金屡次入关的时候几乎已经把明朝北边能打的部队都给灭光了。后金后面几次入关的时候,在华北已经是如入无人之境了,李自成、张献忠不过是坐收已经空虚的明朝的渔利,所以败亡也快。但当时地方政府早就判定明朝亡了,封了府库等着顺军接受。有一支部队从山东一路向北勤王,一路上遇到州县都问是哪里的部队,说是勤王的根本没人开城门,走到东光后说自己是大顺军,县里才开了门,并说早就投降大顺了,问题是李自成是从北京北边过来的,东光在北京东南方500里左右的地方,根本就没有顺军来过。 ▲《康熙王朝》吴三桂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综合来看,强干弱枝便于统治不便于对抗外敌,当皇帝会被围,代表着强干被灭了,很难指望弱枝解救成功,覆灭也是必然结果。 注:本文由春香湖之夜、取名无能之人、孤独的骆驼、被和谐者、骑兵、maoku、孤独的流浪猫GO、云是天上的海、约瑟夫一世、mittermaye、上茅房、十全武功陈弘历、嵯峨白云间等北朝网友的精彩发言总结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