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春秋晚期的吴越史,这段时期的史料很少,经过后世文献的不断累积,同时内容也在戏剧化。www. 所以就出现了世人熟知的伍子胥过昭关、干将莫邪铸剑、西施卖相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越王勾践竟然为吴王夫差尝粪,而且还有史料明文记录,甚至教科书上也有出现。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 两千多年来,这段史料一直受人质疑,怀疑它的真实性。 《吴越春秋》是东汉学者赵晔的个人作品,被定位为“杂史”一类,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野史,小说”。 在众多的春秋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左传》,对于这段历史也有提到,勾践派文种向夫差议和,尽管遭到伍子胥的反对,但是两国还是议和了,只是没有说出议和的条件。 《左传》记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噽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三月,越及吴平。” 除了《左传》之外,《越公其事》也有提到吴越争霸的事情,因为它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所以可信度也非常高。 《越公其事》记载,“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 这段文献虽然记录了吴越两国是臣属关系,却没有明文指出勾践到吴国做奴仆。 另外,《国语》对于“勾践求和”的事情也有三段记载,可是每一处都有不同。 《吴语》中说的是“勾践让儿子和女儿去吴国当人质”; 《吴语》记载,“一介嫡女,执箕扫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 《越语上》说的是“勾践和三百官员一同进入吴国”; 《越语上》记载,“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语下》说的是“勾践和范蠡两人进入吴国”。 《越语下》记载,“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同为《国语》,为什么记载的内容有这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取材不同。 如今的《吴语》全部取材于原来的《吴语》,而如今的《越语》属于个人作品,除了取材原来的《越语》,还添加了许多“越事传说”。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在《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以及《伍子胥列传》都记载过吴越争霸,却都没有提“勾践入吴”的事情,只是说范蠡与大夫柘稽入吴。 《越语》没有被太史公引入到《史记》,可见他对史料考核的态度是多么谨慎。 在众多史料中,《国语·越语》是第一个记载“勾践入吴”,《吴越春秋》是第一个记载“勾践尝粪”。 换个角度考虑,吴国选择越国的太子做人质,无疑要比勾践做人质更加合理。 既然《国语·越语》与《吴越春秋》的可信度并不高,为什么能深入人心? 因为它们的情节丰富曲折,刻画的人物形象饱满,颇受影视剧的追捧,这也导致许多人认为勾践为夫差尝过粪。 事实不仅不是这样,勾践甚至从未进过吴国。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吴越春秋)(国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