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一生经常与人辩论,但是他却说:大辩不辩。 对待有些人,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庄子在《秋水》篇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要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这纯属浪费时间。 孔子也曾劝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蚂蚱谈论四季。 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是一种无谓的消耗,他未去过我们到过的地方,不知道我们读过的书,不认识我们遇见的人。隔着太多的障碍,沟通就是一场漫长的无用功。 《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真正厉害的人,没有工夫辩来辩去,他们都在笃实地行动。 你站在山巅,告诉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满目的荒凉。与其和他辩论,不如朝着大海前行。 ![]()
![]() 内心丰盈的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士成绮见老子的故事。士成绮爱慕玄虚,四处参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收获。 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也乱七八糟,犹疑间,对老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先生,我听很多人说您是个圣人,我千辛万苦,从很远地方过来。找到了您之后呢,似乎又不是圣人。看您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多余的食物和果蔬,这些都被轻易地丢弃在了一边,积累了这么多的粮食米粟,却没有好好保藏,这些都是为富不仁、不节俭的做法。” 老子看也没有看士成绮,话也没有说一句,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后来士成绮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又回来找老子道歉。 谁知道老子对他说: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别人说两句就急着跳脚,要和人争论,多半是内心还不够笃定。 内心丰盈地人,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他们从不在意别人怎么说,自顾自地,做着自己地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