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戴是晚唐诗人,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后来四处漫游。相传他南极潇湘,北到幽燕,西至沂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曾在华山隐居。 就是这样一位行万里路的诗人,其诗中的格局也是相当有限,多多少少有些英雄气短。这可能就是后来常常说的时代局限性把。毕竟晚唐的国力与盛唐时期相去甚远,想让诗人有超越时代的气概,也多少强人所难。 这首《灞上秋居》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与明证。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首句中的"灞原",即是灞上,因地处灞陵高远而得名,是古时出入长安城的必经之路,也是诗人马戴的曾经栖身之所。 秋天一日傍晚雨后,马戴在寓所凝望灞原,只见灞原上鸿雁飞来飞去,落叶飘飘而下。 空旷的院子里,他独对寒灯。白露淅淅沥沥滴下,隔壁四处流浪的野僧不知还在否? 唉!我在这荒村中实在已经寓居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再去当官呢? 诗中的景色是寂寥的、凄冷的。秋风,雨后,落日,飘叶,这些都透露着诗人心中的凄风苦雨。 他的感慨也是深沉的,尤其是独对寒灯,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伤,油然而生。他的生活无疑是寂寞的,只有一个野僧为临,他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如果诗句就此结束,马戴无疑是成功的。他成功营造了一种凄凉寂寥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成功的承托出他心中的苦闷与愁情。但马戴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直接写出了心中所想。 这样也没有错,毕竟直抒胸臆也是必要的。但是他的想法就是当官。这一下把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打上了折扣——原来他寂寞的原因是没有官当! 同样是写荒村独卧,南宋诗人陆游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想到的国家,是为了江山社稷。他的心胸无疑比这种"当官"的想法更为雄大。其实就同时代的诗人,比如许浑曾经写过一首《早秋》,他是怎么收尾的呢?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他并没有着眼于自己的感想,而是写虚,但却表达出一种浓厚的哀愁。就境界而言,也比自己写"想要当官"强太多。 ![]() 马戴这首诗的尾联真是有些狗尾续貂了。如果他能把这种"想当官"的心情转一个说法,比如"位卑不敢忘忧国",比如"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也不过是个"官"字,但其背后的深沉与境界就大相径庭了。这或许就是晚唐诗人的英雄气短把。他们有志气,但已经没有了那种往昔的气魄与格局,更多的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转来转去。 这首诗的颈联"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与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如出一辙。但窃以为司空曙一句优胜一筹?为何?从直观对照来看,司空曙的句子"黄"与"白"具有强烈的色彩,让读者印象深刻。从内心感受来说,"黄叶树"与"白头人"都有种昨日黄花甚至随时都要归去的悲伤,这种悲伤比单纯的"寒灯独夜人"的寂寞要更具有感染力。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总体上说,这首诗马戴成功的营造了景色,传递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但却"失败"的抒发了感情,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诗,虽然不失为好诗,但始终未臻一流,略微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