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闪光少女》的闪光点及观影后的思考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6-28

不抱希望的事情,往往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海报的超浮夸制作,到预告的无厘头播出,《闪光少女》这样一部看上去出身一般、资质平庸的国产青春题材电影,隐隐透露着“烂片”的气质。然而观看电影后不得不承认,虽然有些细节、表演过于夸张,但她还是带给我许多惊喜。以下,笔者谈一谈这部电影中的闪光之处。

 

闪光1:不俗套的校园题材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产青春剧大多以爱情、怀旧为主线。剧情中往往出现“流产堕胎”、“闺蜜反目”等俗套的情节。《闪光少女》剧情不拖沓,台词不做作。可以说是近几年国产青春校园剧的一股清流。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音乐学院附中的故事,学习扬琴的陈惊(徐璐饰)喜欢上了学习西洋乐的王文。王文在拒绝了陈惊的表白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扬琴”?为了向王文证明什么是扬琴,陈惊找来了同学习民乐的男闺蜜油渣、502宿舍的二次元学妹组成了2.5次元乐队。通过动漫展演、与西洋乐斗琴、到最后在西洋乐学生帮助下登台演出这一系列事件,陈惊不仅用行动回答了什么是扬琴这个问题,更与2.5次元乐队一起向大家证实了民乐并不比西洋乐差。

看似简单老套的剧情,因为没有再走校园纯爱路线反而让观众在一次次戏剧性的冲突中被拉拽进电影情节中,虽然处处有套路但在观众眼中,这些套路却夸张的可爱。(其实很多情节还是挺“回忆杀”的)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在情节上的闪光处,没有大制作、没有高投入,全靠剧情的跌宕起伏支撑起了这部电影的故事框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是曾因《失恋三十三天》获得金马奖的鲍鲸鲸而导演则是鲍鲸鲸的丈夫王冉,夫妻搭档的默契也许也是整部电影不拖泥带水,细节到位情节扎实的原因。

 

闪光2:融合了“二次元”、“古风”等潮流元素

作为一部融“二次元”元素的电影, 在电影的前段中,男主角油渣就为大家科普了“二次元”的官方定义:“二次元即ACG,‘A’是Animation(动画)、‘C’是Comic(漫画)、‘G’是Game(游戏)。”除此之外,其实二次元ACG后面还有一个N即Novel(小说)。二次元的特征是多种媒介开放共融,除涵盖动画、漫画和游戏等主要形态,更涉及到轻小说、电影、cosplay、同人、手办衍生产品、主题公园等更广泛领域,形成泛娱乐化的产业链。除此之外,特定语言模式(如宅男、 腐女、萝莉)、独特价值观与理念、特定的受众群体形成特定“二次元” 文化社群。总体说来,偏年轻化,受众忠诚度高,互动性较强是二次元群体的主要特征。Ps:二次元群体并不是影片中时刻穿着Lo装或cos装,且与三次元世界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虽然二次元的运用存在些许漏洞,但是作为国内少数融二次元元素的电影,影片中呈现的动漫展演会上的打call(应援)情节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台上台下被燃起来的气氛,不被接受却渴望被接受的心态,其实也正是充斥着热血、呐喊着希望的青春。打call中整齐划一的手势与口号也足以显现编剧的用心。更具闪光点的是编剧将二次元与民乐这类小众化、边缘化的领域相结合,反映出即使是再小的群体因为心中的坚持与热爱也值得被关注。正是这励志的巧妙结合,才点亮了整部作品的主旨:再弱小,也会发光。


闪光3:抓住了当下音乐界存在的现实矛盾

整个影片的冲突点在于西洋乐与民乐之争。其实影片中所呈现的西洋乐与民乐学生互相看不顺眼,一言不合就群殴的现象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并不会出现。但是作为影视作品,这种放大矛盾冲突点的表现手段是可以被接受的。

西洋乐与民乐之争是电影《闪光少女》的主要矛盾点,而这也正体现了编剧的高明之处。当下音乐界依旧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国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乐(一般指欧洲音乐)之间不可化解的矛盾。电影中反映的西乐与民乐的冲突在于学校领导对西洋乐的重视与对民乐的冷落、西洋乐的普及程度较民乐更高等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应尊重不同音乐文化体系所带来的不同音乐表现形式,辩证的看待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不是去划分他们之间的高低,音乐无国界、艺术无高低。正是不同文化体系导致的差异,才是世界多元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国内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更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重构平等的音乐价值判断。不以单一标准去衡量中西音乐,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多种音乐文化现象的有机存在。

闪光4:为民乐正名,呼吁“中国有民乐”

 

值得称赞的是,《闪光少女》与前几年的《百鸟朝凤》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为民乐正名。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告诉世人“中国有民乐”。电影中钢琴系学生王文的“什么是扬琴”看似夸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与问题却并不少见。从专业音乐院校的招生比例就可以看出,学扬琴的学生与学钢琴的学生是不成正比的。这也侧面体现了民乐的普及较西洋乐而言还是相对较低。男主角油渣在影片中说:“民乐的声音你们听过嘛?历史你们了解吗?等你们出国了,难道不想告诉外国人,我们的音乐也超厉害,学你们的音乐只是因为喜欢”。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虽逐渐被重视与提倡,但仍然存在普及面较低受众群体较少的问题。《闪光少女》、《百鸟朝凤》这类为民乐正名的电影,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但却为中国民乐的普及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使观众对中国民乐有了相对的了解与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这部影视作品最值得称赞的闪光点。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片名洗白:《闪光少女》的片名来源

有不少人认为“闪光少女”这个片名不符合整体影片所要呈现的与音乐相关的气质。实际上,据笔者了解这个片名是借鉴东京事变的同名歌曲,本身属于JPOP歌曲(japanese Pop的缩写,指受到西方影响的日本流行音乐,曾经用来代表新音乐。后在日本被广泛用来代表不同类型的音乐包括流行乐、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这个片名不仅与音乐有关,更体现了为梦想而努力、为梦想而闪光的主旨。所以笔者以为这是编剧深思熟虑后选取的片名,既与音乐相关又完美的体现影片的内涵。

 

观影思考

 
 

邂逅春天里最美的你

      如何将错位的中西音乐关系归位

 笔者注意到影片中有个一细节,民乐系学生所用的视唱教材与西洋乐学生相同《单声部视唱练耳》。这本书也正是当下专业音乐院校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用书。事实上,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我们采用的是以西方音乐史观为主的教育体系。我们学习和声、配器,学习复调、曲式,我们崇尚西方音乐的话语系统是科学的,并以此作为考察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标准。导致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西洋乐等同于科学,将民乐划分为不科学,并以西洋乐的乐队编制为标准去改进民乐的合奏。这个做法本身就是忽略了我们本土音乐话语系统的独立性与平等性。一味的追崇西方所谓科学的“标准”,虽高喊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旗号却从根本上没有正视中西音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话语系统下产生的有差异的、无可比性的音乐文化体系。

所以,如何将错位的中西音乐关系归位,才应该是观看这个电影后应该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后,民乐与西洋乐学生和解后的演出部分。剧情没有按照以往的套路将民乐与西洋乐放置在一起共同演出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反而是西洋乐的学生为民乐生完整让出舞台,笔者非常喜欢这里的情节设计并思考,这是不是编剧的有心之举,暗喻着在这段中西音乐的错位关系中,正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才应当是首要之举。

 
 

我想,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是因为她始终温柔的倾诉着青春期的故事,在没有太多撕心裂肺的情感里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是因为在用饮水机涮火锅、卷发棒烤肉的小机智里看到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校园青春······

 

影片中,陈惊说“大家都是年轻人,都有想要珍惜的东西,只不过她写进了日记里,你们装进了琴箱里,这事儿一点也不好笑。”不管是二次元世界还是三次元世界,不管是西洋乐还是民乐,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有自己坚持的信念。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圈子造就了我们不同的选择与坚守。大可不必去争高低,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去对待不同的事物。因为世间的所有都应得到尊重,都拥有闪光的权利。

 

正如对《闪光少女》的评价,网络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不可否认这部电影中确实存在许多令人尴尬的部分。比如古风的演绎、中国通史、民乐与摇滚的结合、lo妹唱的古风曲等等。但是笔者想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闪光少女》会有不同的收获与认识,怀着这样宽容的心态或许我们还会发现更多她闪闪发光的地方。

西瓜


?


夏天

A.游泳

B.冰棍

C.音乐

D.空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