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营养不良的预防与控制专题讲座 一、概述 营养不良是指摄食不足,或由于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致使消耗机体自身的身体成分,出现体重低下,生长停滞,皮下脂肪大量消失,肌肉萎缩。在营养缺乏病中,由于蛋白质-能量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比较常见。 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据1993年WHO《全球儿童生长调查》,亚洲、非洲是营养不良儿童的高发地区,总数占全球患儿的90%以上。 中国曾是营养不良儿最多的国家。50年时中度以上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良约25%左右;因严重缺乏蛋白质引起的恶性营养不良综合症在山乡随处可见。营养改善历来是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制定营养改善规划,普及营养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安排膳食,开展早晚各喝一杯奶计划、大豆行动和丰富学校午餐等活动,目前我国患中度以上营养不良的中小学生已降至8%以下,恶性营养不良基本绝迹。 二、 判断方法 1.身高标准体重法 目前我国最常采用WHO专家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儿童营养状况。它简明、直观,排除了用单项身高或单项体重评价的片面性。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以同一身高人群体重的第80百分位数定为标准体重,分别计算出其第70%,80%、90%、110%、120%等百分位数的相应体重值。以<70%为严重营养不良,70%~80%为中度营养不良,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90%~100%为正常。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对诊断营养不良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缺乏时,这两项指标都降低,当血清总蛋白降至28g时可出现浮肿。 (2)血红蛋白:它主要由蛋白质和铁组成,可间接反映机体营养状况。 三、营养不良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1.长期饮食不平衡,蛋白质、热量等摄入不足。 (1)儿童少年时期常由于食欲不佳、偏食、厌食,导致营养不良。 (2)青春发育期女生,通常由于过度节食等不恰当的减肥措施,导致体重下降,蛋白质-热量缺乏。 (3)社会的政治、经济不稳定,如战乱和灾荒都能引起儿童少年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 2.消耗性疾病: (1)反复感染,如肺炎、胸膜炎、扁桃体炎、口炎等;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肠炎、痢疾,消化吸收障碍,严重的肠寄生虫病,消化道溃疡、伤寒、结核等疾病,由于食欲不振,摄食减少,消化吸收不良以及病后不注意加强营养,可使身体迅速出现消瘦。 四、营养不良症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 营养不良症对儿童少年体质和健康水平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1)身材消瘦,体力和耐力严重不足,生存和适应社会能力下降。 (2)不能经受长时间的脑力活动,常因脑内血糖持续处于低水平而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尤其是长时记忆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能力。 (3)机体无论细胞性或体液性免疫水平都较低,尤其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可预见到的是,今后伴随营养不良率的继续下降,防治较低体重将逐步成为我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营养不良的预防 主要应加强社区保健工作,开展营养指导,早期发现营养不良儿童,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要防止常见传染病,治疗慢性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加强体育锻炼。 1.保证合理膳食营养: 学龄期儿童少年因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必须供给营养丰富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豆腐、鱼、肉类及蔬菜、水果等。合理安排饮食,达到膳食平衡,并保证早餐吃饱吃好。双职工家庭要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午餐,注意膳食结构合理。学校午餐的供应应该尽菜色丰富营养均衡。做到每天各种营养素需要量的40%~45%在午餐中供给为准,以满足发育的需要。特别是青春期青少年,更应注意合理的营养。 2.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儿童从小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克服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培养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对食欲下降的儿童,应及时查明原因,合理调配膳食,使其早日恢复食欲。 学校应定期进行学生常见疾患病情况调查,积极治疗肠寄生虫病及消化道疾病,并配合营养疗法,纠正营养不良。 六、防治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 核心是打破单纯营养角度,力争从提高青少儿及其家长的自我保健意识。 (1)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将营养不良防治从单纯热量-蛋白质缺乏中跳出,和防治缺钙、缺锌、维生素A、B1、B2缺乏症等紧密结合。 (2)推广以预防营养不良为目标、以提高生活技能为主导的健康教育方法。 (3)学校午餐营养要丰富。家长、教师要对偏食的学生的饮食进行干预,要让他们克服偏食的坏毛病,做到不偏食、不挑食。突出宣传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长青小学卫生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