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忠实于史实的人物传记

 长乐宫主人 2019-06-28
作者:说说看

——读金晔的新著《平襟亚传》

平襟亚(18941980),常熟辛庄人。一位在旧中国上海文坛上有影响的文化人,编辑过报刊,出版过著作,在新中国时期主要是致力于评弹事业,有一定成就。《常熟市志》《辛庄镇志》有简介。今天要向读者郑重推荐的是常熟文史作者金晔先生的最新著作《平襟亚传》。

《平襟亚传》从平襟亚出生,写了他的少年时期。重点介绍他在进入上海滩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常熟乡下少年,逐步在上海站稳脚跟,进入文化圈,迈上文坛,经过自己的努力,也靠着天时地利,成为上海文坛上的一位名人。

写人物传记,首要的一条是必须占有传主大量素材。固然作者的写作功底、文字水平是写好人物传记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但正确的立论和客观的表述也是写出一部令人可信的人物传记的必要条件。

人物传记的作者,有的是与传主关系密切,亲身与传主接触并深入他的生活,了解他的经历、身世、生活、爱好、性格、习惯、成就、烦恼等,例如列宁夫人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著的《列宁回忆录》。这类作者只要有着相当的文字功底、写作基础并怀着对传主负责任的态度,注意积累素材,认真爬梳剔选,经过深思虑,才慎重落笔,就能够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有灵魂有血肉的人物;但也有的作者与传主根本不认识,生活的年代隔了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几百年,他们要写某人的传记,就更要占有大量的资料,了解人物的年代特征,社会潮流,生活现实、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特点、经历乃至父母亲朋的关系等,只有占有了大量的可信的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合乎事实的活生生的人物传记来。金晔就是属于后者,他与传主平襟亚先生素昧平生,既不是同乡,更不是亲戚,从未谋过面,也未通过信,要写,全凭搜集大量的资料。可以说,材料是写人物传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仅凭想像,用写小说的文学笔法来写,只能是哗众取宠,写成一个扭曲的不真实的人物,如果还借写名人来为自己宣泄,那笔底下的人物就必然是一个歪曲的不真实的人物。在这方面,《平襟亚传》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好的。作者并不因为对平的喜爱而为其避讳,只说好话,只讲成就,避而谈不利的有损于他个人形象的缺点,包括他的不甚光彩的一面。

我们从书本中了解,金晔在写平襟亚传时,最大的好处是他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其中特别是平襟亚的个人自传体性质的几部长篇,如《人海潮》中,对故乡的描述,基本上就是在回忆作者的童年生活,掌握了这一关键,有关作者的家庭、父亲兄弟、故乡的风土人情,就可以信手拈来,融入作者的笔底,变成作者自己的文字。如果作者没有读过《人海潮》以及和发表在刊物上的众多著作,凭空想像,向壁虚构,是不可能写得如此生动的,毕竟人物传记不是传记文学。

金晔写传记,我们从书的注释里可知他是通过搜集有关书籍才掌握了了这些必不可少的素材,除了平襟亚自己的作品《人海潮》《人心大变》《一本书发家史》以及平发表在《万象》上的有关文章,给作者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外,作者所写平襟亚在做律师时打官司的“法林趣事”,如果没有读过传主的《法林记趣》,是不可能娓娓道来,写得那样传神生动。除了读传主的作品外,作者还注意留心搜集其他一些零星素材,如郑逸梅、范伯群等人的有关文章,没有这些细节的描写,文章将会显得干巴巴,读者读之如同嚼蜡。

人们在读这本传记时,透过文章提供的大量资料,也从中看到作者搜集这些素材所付出的艰辛。他到过本地图书馆,到过上海图书馆,为了挖掘素材,一次又一次去书的海洋里“掏宝”。好在现在寻资料可以上网查找,有的可以扫描,有的可以下载。

金晔说过:“寻找大量资料方面,平襟亚的《万象》杂志,我在新浪爱问(现在改名微盘)下载到扫描版,否则全套影印本7800元,实在承受不起。”“《人海潮》九十年代上海古籍(我有)和湖南重印过。”“《人海潮》续集《人心大变》我有扫描版,《中国恶讼师》等都有扫描版。”“关于平襟亚的有一些文章我也去抄的,不过数量不多。常图《申报》也看了好多次,并且从《申报》上发现了平襟亚在解放前两年受骗,造成中央书店一蹶不振。”

四处寻找搜集资料,难免要花费精力和时间,也需要花费财力。金晔曾经参与编写《公羊寿文集》,他谈到有关资料的搜集时说:“《公羊寿文集》中很多诗词文章,是抄录的。一是珍本没有微缩胶卷,一是有胶卷但发黑发黄不能转成图片。所以上图跑了好多次,幸好后来报销差旅费的,点了点车票近1900元。”金晔还说到:“在图书馆拍照要出钱,有一次我急用来不及抄,花了35元。”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心血、精力、钱财,也可能还有别人的误解和抱怨。在这方面,金晔有一股执着的钻劲,一发现线索,就寻根问底,一直循迹追寻下去直到有所收获。这里记一件小事。记得在微信里有人无意中提到苏高鼎时说他家在春风巷,但我记得好像是在东殿巷,他立即在微信上追问我是从哪里得到的资料,可我也只是记得而已,并没有记在纸上并注明出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金晔对资料的追寻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是一个有心人。我觉得凡是做文史资料工作的人,就是要有这种对资料的敏感性,就像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性一样,善于重视把别人偶然提及或忽略不放在心上的资料记在心上,当成线索,这样才会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真实的有用的材料,而这往往是一些喜欢吃资料的现成饭不肯下苦夫千方百计去寻找挖掘资料的人所欠缺的精神动力,也是给那些仅仅是撇了一点文史资料的“汤油”就下笔千言作洋洋洒洒大块文章并自以为是的人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青睐坚毅不拔者。正是因为他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会从一些一般人毫不留意处发现线索,从而顺藤摸瓜,找到有用的资料,才会从大海般的资料库中发掘出有用的素材。

当然,写平襟亚传,也有一个有利的地方,那就是平襟亚生活的年代只不过是几十年前,主要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个文化人,作家,而更重要的是他写的一些作品如《人海潮》《人心大变》《一本书发家史》《秋斋杂忆》《万象》等,都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都有自己的影子,就像是在叙述自己的生平,有的如《敌宪兵队二十八天》完全是记实作品。这些记实作品,恰就直接给予金晔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可以取来改写一下,就是一篇有情节有曲折有血有肉的文字材料。书中第七章《宪兵队的28天》基本上就是根据平先生撰《敌宪兵队二十八天》一文,但又裁剪巧妙,不露抄写的痕迹,确实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力。另外,旧上海的一些文化人的作品、回忆、当时的期刊、建国后的文史资料等等,作者都能从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从这一点上来就,金晔还是幸运的。试想,如果没有平先生自己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仅凭别人东鳞西爪的口述,不成文的片断回忆,是很难写得如此有血有肉。平襟亚自年轻时踏进上海滩,他的一生就是一直活跃在上海文坛,他撰写的文章,他编辑的刊物,他结交的朋友,他经历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顺境和逆境,都与上海有关,上海是他人生的大舞台,要写出有血有肉的平先生,就必须熟悉旧上海的文坛,因此,除了平先生自己的作品外,当时文坛上的同仁、他的朋友们的回忆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郑逸梅的零星片断,恰似散落的珍珠,只要把其中同一色的捡起来串成串,就是一件很好的项链。

金晔把散见于郑先生作品中有关平先生的事断串连起来,就能反映出平先生的一个侧面,这些片断恰是对作者本人作品的很好的补充。比如我们看书中的引文(作者的引文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不仅提高了传主的可信度,也增加了一些细节,而细节的真实,使作品更加可信),就可知作者一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一方面也提供给了读者更多有可读性的材料。

金晔是常熟文史界的后起之秀,像他这样年纪的文史作者在常熟是凤毛麟角,而且他还学有所成,有股钻研的韧劲,真是难能可贵。我在编《常熟文史》和《常熟史志》时,也曾编发过他的稿件,如《南社社员公羊寿小考》,如《平襟亚和方型周刊》,都曾经发表在《常熟史志》上。还有一些稿子是发表在外地刊物上的,如《传》中有关《金瓶梅》的一节,就曾以《平襟亚的〈金瓶梅〉故事》发表在201312月某日的《苏州日报》上。要把这些片段发表到正规报刊上,所投的稿子必须是资料翔实,文字严谨,达到发表的水平,这就促使他必须认真落笔,“文章不写一句空”。他的来稿都是严谨之作,材料有根有据,不粗制滥造,不任意发挥,觉得还不成熟就宁可暂时放一放,也不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匆促投寄。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欣赏他的。这跟某些作者把尚不成熟的粗粗糙糙的稿子赶任务似的向报刊投寄,寄希望于编辑的修改而发表,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平襟亚传》不仅资料性很强,写作上也是十分认真的,跟一些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的书相比,它的文字比较严谨,文笔也显老到,达到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水平。当然,本书也不是尽善尽美,发现有极个别错处,如网蛛生,有地方写成了网珠生,不辍写成了不辄等。另外,对平襟亚的笔名的考证似乎没有很好交代,也许没有发现可靠的材料。特别是建国后的内容显得单薄,或许没有这方面的材料,比如平先生写自己在解放后创作生活和坎坷遭遇的回忆文章,作者只能根据能够找到的资料写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但作者已尽了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能苛求于作者。以上一些不足都是白璧微瑕。还有,如果在书末能附上一张平襟亚年表或作品年表就更完美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成功的作品,一本很好的人物传记,放在全国的名人传记丛书中也毫不逊色,不仅常熟人应该读它,而且所有对民国文化发展史、对旧上海文坛有研究兴趣的人也应该读它,这本书完全可以在各地书店里上架。

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最重要的一点是忠于事实,真实地反映传主的真实面貌、真实经历,既写他的优点、长处、成功、成就,也不避讳他的缺陷、短处、失败、过失,不因作者对传主的偏爱或受感情支配而避讳,也不因作者对传主的憎恶而故意贬损,更不以对现实的看法而把个人意愿强加于传主,把人物传写成了有大量虚构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点上看,金晔的新作《平襟亚传》是一部成功之作。

《平襟亚传》出版后金晔赠我一本,并要我写一篇书评,我在还未翻阅的情况下就答应了他。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的各种信息如潮涌来,来不及接受,我已好几年没有耐心地读完一本长篇大作了,但他的这本传记,我还是抽空从头细看到底,我也从中获益不少。我愿意向文史爱好者推荐这本人物传,也相信只要认真阅读了这本人物传,一定能从中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