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昵称56648399 2019-06-28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本文图片及视频截图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有一条转发上万的微博,看后让人很感慨: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底下的评论更让人难过,让人不禁会想:

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的不理解下成长的?

又有多少父母觉得委屈:我把你辛辛苦苦养这么大,你却说我从来没有理解过你?

我认为,理解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也许有的时候,身为家长,在指责或者妄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孩子之前,先应该试着去了解一下,关于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科学的原理和解释是什么。

9012年了,纯靠“经验育儿”和“直觉育儿”已经行不通了。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推荐一部BBC最新的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BBC邀请了世界各个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和200多名1-3岁的婴幼儿,来到他们的实验室,一起完成了一些实验,探索了婴儿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脾气、大笑、共情和学习。

这是一项对生命最初,进行的最深远和最全面的研究。它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探索婴儿的内在心灵,并最终揭示“我们”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我们”,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的。

目前国内视频网站已经更新了3集,可以说,这就像是一部“婴儿说明书”,不但有萌娃出镜,还有各种高科技手段、顶尖科学家和育儿专家的讲解,看得我惊叹不已。

原来,成人之后的所有性格特征、为人处世,都可以在童年时期,确切地说是婴幼儿时期就有迹可循,或者早早定型。

孩子胆小爱哭,是天生的吗?

纪录片一开始,就邀请了几个刚满6个月的婴儿来参与测试,放一只会动会叫的玩具小狗在他们的面前,看看他们的反应:

有的孩子看见狗狗之后,兴奋大笑,热情应对:来呀来呀,一起快活啊!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有的孩子被这个会跳会叫的小狗狗吓哭了:这哈玩意儿?莫挨老子!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有的则是“佛系宝宝”:这不算什么,本宝宝表示很淡定: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其实这些孩子的表现,正对应了不同的“气质类型”: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即使父母并不清楚宝宝的气质,但大部分父母也会自然的,而又毫无意识地在去适应这种气质,比如对于谨慎的宝宝,父母的动作会更加缓慢、镇定,说话的语气也会更舒缓;如果宝宝非常活泼积极,那么父母会带他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

因为周围人物和环境对婴儿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婴儿性格的塑造。家长以及幼儿园、学校对于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的适应,会帮助他们在遇到新的或者不确定情况时,获得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所以,以后不要再动不动就跟你家娃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了,顺应他本来的气质类型特点,选择适合他的育儿方式才是王道。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紧紧抱住Ta就好了?

专家做了一个实验,把玩具放在了一个很难打开的盒子里让孩子去取,很快,感受到挫败感的孩子,开始发脾气。

专家先让妈妈紧紧抱住孩子,安慰她,但是孩子根本不买账,反而挣扎起来,哭得更凶了: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专家分析道: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你如果紧紧抱住孩子,会让她觉得被束缚,因此就会哭得更凶。

接下来,专家让妈妈拿起另一个玩具,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很快,孩子就停止了哭泣,情绪稳定下来,偏高的心率也开始迅速下降,趋于平稳。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因此,转移注意力,是父母平息年幼的孩子激动情绪的有效方法;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给孩子足够的练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自己也可以学会这种技巧,来应对情绪的强烈变化。

22个月的索菲,甚至学会了自己去妈妈那里寻求安慰,然后主动地远离那个让自己发脾气的玩具,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育儿专家们认为,孩子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是智力,二是自控力。

控制情绪有多重要?看看最近发生的社会新闻就知道了: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变得格外重要,自控能力更强的孩子,成绩更好,也会避免青少年时期的一些陷阱。

一般来说,婴儿在20个月的时候,大脑中和控制冲动相关的部分才会发育成熟。

生气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但是孩子们也在学习如何面对负面情绪。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家长在平时,要多多给孩子这方面的练习,帮助他们开发大脑抑制冲动和遵守规则的那一部分,培养婴幼儿的自制力。

电子产品正在毁了这代孩子?

许多家长,对让孩子接触iPad、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避之不及,视之为“洪水猛兽”: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还有人担心,总是坐在那里玩电子产品,会对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产生影响,于是,专家们找到了“技术使用者”和“非技术使用者”的婴幼儿们,进行了测试。

首先,是走直线测试,两类孩子们都顺利地通过了,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接下来是精细运动技巧测试,看看孩子们能否用笔画直线,以及用积木能垒多高。

这是在测试他们的手指小运动的协调能力。

结果,“技术使用者”都明显胜出了,也就是说,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有着更好的精细运动技巧,因为触摸和滑动触摸屏,可以促进孩子的手指的精确度和灵巧性。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样本数还不足够大,科学家们还将会进行持续的实验,不过,这总算是从某种程度上,为电子产品“正名”了。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当然,这并不代表,家长可以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就一劳永逸了,毕竟,冷冰冰的电子产品,是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和沟通的。

换句话说:技术只是工具,没有对错,一味拒绝技术不是好方法,如何正确地运用技术来为我们服务,同时规避技术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控制好孩子玩智能设备的内容和时间,才是正确的做法。

小小婴孩,也会分辨好人坏人?

科学家们研究表明,较大的儿童以及成年人的偏好,来自于生命的早期。两岁就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互动。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明辨是非,憎恶分明,但是,究竟孩子多大就能区别“好人”和“坏人了”了呢?

纪录片中,科学家们找来了只有12个月的婴儿来参与实验,他们当中大多数还不会说话。

工作人为他们表演木偶戏,用简单的红色圆形、蓝色方形和黄色长方形来代表不同的角色:

红色木偶想爬上山去,但是代表“坏蛋”的蓝色方块木偶想把它推下去,最后,象征着“好人”的黄色三角木偶帮助红色木偶爬上了山,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台词。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然后,专家让孩子们选择一个木偶,来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所有的婴儿都选择了代表着“好人”的黄色三角木偶。

后来,专家还选择了年龄更小的、只有7个月的婴儿来参与测试,结果也是如此。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这是十分令人震惊的结果:婴儿们还不会说话,就能做出好坏的判断了。

因此,科学家认为:辨别好坏,是本能,或者最起码是很早的时候就习得了。

所以,别觉得你家娃啥都不懂,“三观”的养成,越早越好。

妈妈一走就哭,是因为孩子被“惯坏了”?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妈妈一走娃就哭,怎么哄都哄不好,有些人(特别是老人)会觉得:这是把孩子“惯坏了”,这时候千万不要抱他,要离开的时候,偷偷走掉,让他看不见,就不会有问题了。

其实,这是对宝宝最大的误解。

科学家告诉我们,婴儿八个月时,经历了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也就是前额皮层的生长突增,让他们有了记忆,维持对事物的图像记忆,它改变了孩子们看世界的方式,同时也会激发一种新的情绪:分离焦虑。

虽然让父母精疲力尽,但是这种分离焦虑,是孩子们变得独立的关键环节。

说得文艺一点:你一走孩子就哭,是因为她记住了你,以及对你的爱。

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吗?

科学家们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带离妈妈身边(这样做很残忍!现在已经不允许了),给了它两个“妈妈”。

一个是用铁丝编的冷冰冰的“妈妈”,但是小猴子可以在这里喝到维持它生存的牛奶;另一个是用皮毛制成的温暖的“妈妈”,虽然不能提供任何生存所需的食物,但是可以给小猴子柔软的怀抱。

结果,小猴子虽然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但是一旦喝饱了,它会立刻回到皮毛“妈妈”那里,依偎在这个温暖的怀抱当中。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所以在下次要离开孩子的时候,不要再偷偷溜走了,应该对宝宝说:“妈妈要离开一会儿,等你睡醒了就回来了,妈妈爱你。”

孩子学习新的语言,为啥要比大人快得多?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婴儿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是非常迅速的,比如,在英国出生的中国婴儿,可以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们几乎毫无差别。

同样,如果一个英国宝宝从小在中国北京长大,那么一口流利的“京片子”绝对不在话下。但是成人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难度就要大得多。

这是为什么?还是要从我们的大脑里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科学家们选择了印地语中发音非常相近的两个语音,让母语非印地语的成人和孩子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6-8个月大的孩子听出了两种语音的差别,而成人则“全军覆没”。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但是,12个月大的孩子们,就无法听出这种差别了。

科学家们解释,这是因为婴儿刚出生时,有可能接触到六千多种语言,所以,他们要做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准备。

但是这种超级语言能力只能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随着母语的学习,大脑会加强需要的部分的连接,而忽略不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大脑专业化”。

这使得我们能够熟练使用很小时候接触的语言,这也是为什么成人学习新语言比婴儿难得多的原因。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正像纪录片里所说的那样,我们即将发现我们的所有人成长的复杂性和天赋,而这些发现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父母良好陪伴和正确引导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

最后,还有一个彩蛋:你知道为啥全世界的娃都喜欢人们跟他们玩“躲猫猫”这个游戏吗?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以上。

- 作 者 -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对娃的误解有多深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