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金陵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苏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他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13岁习画,21岁左右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已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明末清初 龚贤-松林书屋图画法取自董源、巨然,用墨浓重淋漓,突出表现了江南湿润多雨的夏令景色,具有'元气淋漓幛犹湿'的气势。图中错落有致的茅屋、弯曲隐现的石径以及潺潺流动的瀑布均为恬静肃穆的山林增添了几分活力。由题款可知画家在这幅画中寄意颇深,表达了画家隐居高山深林,与清静无为的大自然相伴的高洁志向,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