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胜利后的接收,究竟有多乱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06-28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通过广播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一切条款,向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突如其来的胜利,让国民政府有些猝不及防,对收复区各项日伪产业的接收局势混乱、秩序不佳。

速度太快,毫无章法

接收初期,最要紧的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内容。军事上,要与共产党军队拼速度,十万火急地开赴战争中的沦陷区,抢占地盘,为下步内战做准备。在美军和日伪方面的配合下,军事上的接收还算一帆风顺。速度最快的阎锡山第二战区,三周内就占领了山西全省各大城市和超过70%的县城。

军事占领异常迅速的同时,经济产业接收毫无头绪。虽然早在1944年3月14日就颁布了《沦陷区敌国资产处理办法》、《沦陷区工矿事业接收整理办法》,但仅有整体规划,缺乏细致周密的安排。沦陷区内日伪留下的巨额财产哪部分归哪个部门没有详细规定,反正谁先贴上封条或者抢到手里就是谁的。

利益过大,纷纷插手

由于“接收”已经成为致富热点,来自中央系统、行政系统、地方系统,再加上各行业系统的“接收”机构相继冒出,最后连国民政府也搞不清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接收”机构。根据不完全统计:天津26个,杭州28个,北平32个……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则更甚,共计89个。

南京沦陷后长期作为日本派遣军总司令部及汪精卫伪中央政府所在地,后来重新成为首都。虽然蒋介石、宋子文等人亲自坐镇,但这里的接收乱象依然触目惊心,仅参与接收的部门就超过40个,机构之繁多、人员之复杂,以至于后期盘算清查时,仅催缴清单账册就花费了2个月。

军掌大权、层层叠加

除了政策方案上的缺失,接收工作的领导机构也在变更。最初由于接收工作与受降同时进行,军方掌管接收大权。为统一接收工作,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9月5日成立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由总司令何应钦兼任主任委员。随后,各省市分别成立党政接收委员会,受陆军总司令部及该地区受降主管的监督指挥,为各地统一接收机构。

10月下旬,行政院系统也挤进了接收盛宴的头等席。经过行政院长宋子文近一个月的努力,蒋介石批准成立了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以行政院副院长翁文灏兼任主任委员,“办理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事宜并协助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接收事宜”。

清查太晚,措施不力

10月底,接收工作已经全面开始了两月有余,陆军总司令部负责军事接收,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负责全国性政治经济接收,各省市敌伪物资产业处理局负责各省市地方性事业接收的体系才初步成立。国民政府的各级行政大员和驻扎在各地军队的高级将领混杂在一起,进一步加速了资财侵占。

11月23日,距离日寇投降已经过去了3月有余,《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才正式公布,确定了各项敌伪产业的具体接收办法。但此时大量日伪资产早已瓜分一空,而且最丰厚的部分基本掌握在军方和中统、军统等强力部门手中,已经很难交还。

1946年夏,国民党参政会、监察院、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关共同组成敌伪物资清查团,向各地派员开展清查接收工作,但此时已经历时年余,加上内战爆发,清查工作大多不了了之。加上清查机构自身依然贪腐横行,与原有接收机构相互勾结,反而又加剧了接收工作的混乱和广大群众的负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