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广迎 书法不仅要讲求结体、用笔、章法,还要讲求墨法。特别在结体、用笔基本解决之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不得不考究用墨之法。其实古人在用笔之外,犹重用墨。书法之用墨,也就是墨法。 尝见有些朋友的书作,用墨缺乏变化,从头至尾一黑到底,状若墨猪,令人觉得沉闷壅滞,兴味索然,甚至许多名家也不能摆脱此种状态。这是不懂用墨的表现。 近有友人索书,并特别叮嘱希望给写的黑一些浓一些,令我大惑不解。不知这些朋友为什么有此嗜好?须知墨分五彩:焦、浓、重、淡、轻,并不是一味的黑;同时又有浓、淡、干、湿、疾、涩、枯、润的变化,亦非一味的浓。而何独钟情于此一黑一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在结体、用笔和章法上达到一种和谐,无可挑剔,在用墨上更是丰富多彩的。吾观看那些传世经典法帖墨迹,莫不如此。尤其明代的王铎、董其昌,清代的王文治,近代黄宾虹、林散之诸大家,均为用墨高手。 孙过庭《书谱》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一语道破用墨之最高要求。黄宾虹有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一语,更是形象地说明了用墨的最高境界。 所谓用墨之法,即在书法中用水的方法。 黄宾虹曰:“一笔之中,笔有三折,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色,方为高手。”又云:“能使笔墨变化于无穷者,在蘸水耳。”并具体地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微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黄宾虹与朱砚英书》) 林散之先生作书,通常先将笔湿透,再蘸上浓墨,然后再在笔尖蘸些许清水,然后书写,从而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人评林散之先生书有烟云仙气。盖此谓也。 李可染说:“好的笔墨在于苍润。”“杜甫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这是对水墨的一个很高的要求。”(《李可染画论》) 当然,用墨之法亦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字体或不同的书写要求,使用不同的墨法。 蘸饱了墨连续写下去,最后枯笔出来了,十分有神采。尤其不要一字一蘸墨。 现代林散之先生是先蘸饱浓墨,再蘸少量水,写出浓淡干湿的效果。包括那些洇化的墨团,都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这些在画法里本来是平常手法。 著名艺术家张道兴先生把书法章法构图及用墨之法概括为“黑、白、灰”,可以用心体会、玩味。 用墨之法完全根据个人习惯。有的是先用水将墨调和好之后再用,有的主张水墨分离,临时蘸取,比如蘸水之先后顺序,水之多与少,均可造成很大差别,有的甚至到一定程度后还要把笔涮净之后再蘸墨。总之需要在实践中总结,但必须有用墨的意识为佳。 2010.12 (御云注:本文原载刘广迎《那一轮明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
|
来自: 御云斋艺术馆 > 《卷二 书斋清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