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花香墙外三知县

 风吟楼 2019-06-28
3346432717@qq.com
 ↑关注

◆ 花香墙外三知县

 作者:彭妙艳 

明清两代,揭阳有不少士人在外边取得不错的政绩,受到当地群众的赞美传颂,乃至奉为“名宦”,但在本县的史籍上,却连记载到都没有。本文要记叙的就是这样的花香墙外的三知县。

三人是:明代的林松、黄燧,清代的陈长墉。前后两人为梅岗都(今曲溪和玉窖)人,中间一人为桃山都(今登岗)人。

林松为嘉靖十年(1531)广东乡试胡一化榜举人。十年后为辛丑科沈坤榜进士。县志《选举》篇于名下记及他曾官广西按察司佥事,没有立传。因为有着他的乡试宗师,“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王慎中《遵岩集》中收录的《龙溪县修学记》,这才明白,林松得中进士之后,曾先后任过兰溪、龙溪知县。在龙溪任上,大规模改建、扩建县学,充实图书、馔具等,有力地改善提高了办学条件,使一县士子深受其益,因而在县学落成之后,特地托请王慎中为作碑记。正是靠着这篇碑记,林松的事迹得以传世。

林松担任龙溪(今漳州)知县,是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时事。而黄燧代理永安知县,则是迟至万历十二年(1584)。关于这位黄燧,根据乾隆《普宁县志》和《揭阳县志》的记载,是普宁县学学籍的一名贡生。此外没有任何信息的记载。然而这样一位地位卑微、不见经传的人物,万历《永安县志》非但给他立传,祀于名宦祠,而且收录有当地名贤萧时中撰文的《黄少沧先生永怀碑》。是永安职官的佼佼者。

由着这篇碑记,我们了解到这位黄少沧也即黄燧先生,是福建按察使黄国卿的长子。这位德行优秀、学问渊博的文人怀才不遇,久困科场。万历十一年才以贡生身份担任福建永安县学训导。不久代理知县。《永怀碑》记其执铎时“一意慕向古人选士良法,辨拆几微,课业上下,拳拳罔替”。代理知县时,面对过去严重赋役蠹弊,乡民为表抵制,而长期滞交的情况,他接任后立即对机制进行改革,对“为蠹者”予以严惩,又通过各都里正,向乡民讲明纳赋的法律意义,得到社会的理解,平时总是滞纳的落后地区,竟然出现“输役纷纷,兢赴效纳,故不假一鞭笞,遂报完先于他邑”的盛况。正因为“教士而士怀,治民而民戴”,因之成为一县职官的典范。

至于历任四川新繁、蒲江、荣县、开县、富顺等县知县,后擢升为雷波厅抚夷通判的道光时人陈长墉,则县志根本不著一字。赖着《蒲江县志》、《富顺县志》收录的传记以及御史朱坚的《回澜塔记》等,我们方才得以明白出生于玉窖凤巷村的陈长墉于道光五年(1825)为拔贡后,历知数县,先后主持并带头捐资建设了蒲江文风塔、富顺回澜和文光塔等几处风水建筑。虽然陈长墉的建塔,出于补地势、引瑞气的传统观念遣使。但他借着这些兴地脉、旺文运的举措,激发了广大士子的内生动力,使地处僻远的千年古县、“才子之乡”焕发新机。而且自建塔以后,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富顺的进士、举人叠出不止。这就让当地民众对之奉若神明了。何况他“精于吏治、勤于民隐”,“天下事之,当力与振作”,所以自然就被民众奉为“真为不朽”的典型。

花香墙外,这是揭阳人才辈出的一个历史见证,是揭阳作为文化之乡智慧“外溢”的一种表现,是揭阳具有丰厚软实力的一股发展动力。

花香墙外,是揭阳知名度美誉度的历史遗产,对其珍惜,其意义决非浅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