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PK小表弟

 阳光每天都是新的 2019-06-28

 以前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人头地。

比如说孔子,他是跟着母亲颜氏长大的,父亲叔梁纥在他3岁时就死了(参见《孔子家语》);还有孟子,刚生下来就没了爸爸(参见《孟子注疏》);还有欧阳修,不到周岁就丧父,被母亲和叔父带大(参见《欧阳文忠公年谱》;比欧阳修稍晚的黄庭坚也是这样子,十几岁时父亲亡故,只得投奔舅舅李常(参见黄庭坚《祭舅氏李公择文》)。

以上事例统统属实,但不足以证明幼年丧父就能让人成才。实际上,我们更有可能在身边和媒体上见到相反的例子,比如父母离异或者亡故,孩子生活上受打击,精神上受刺激,变得内向、孤僻,甚至辍学,吸毒,走上犯罪道路……也就是说,孔子、孟子、欧阳修、黄庭坚,这些前辈先贤只是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小样本,他们出身于单亲家庭,却能取得非凡成就,那是因为他们碰巧拥有特别强的自制力和抗压能力,在尝尽人间冷暖、历尽世态炎凉之后,不但没有自暴自弃,还成功地把压力转化成了奋发向上的动力。

下面我们要说的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特别励志的小样本。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所以他改姓朱,取名朱说(读yuè)。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范仲淹在朱家长大,在朱家读书,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孙。直到有一天,他劝朱家的两个同辈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人家非但不听,还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俺们花的是俺朱家的钱,跟你这个外姓有啥关系?听闻此言,范仲淹大惊,四处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耻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离家出走。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然后他单枪匹马赶到当时的“南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优异成绩考进商丘官学。那一年,他23岁。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学到打瞌睡,就用冰冷的井水来提神。他脱离了朱家的供养,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衣食拮据,生活上十分节俭。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记载,青年范仲淹自做自吃,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四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学校,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饭,天天如此。

27岁那年,范仲淹如愿以偿考中进士。29岁那年,他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将母亲接到了任上。

范仲淹文采出众,格局宏大,居官清廉,能力超群,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极有建树,最后升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我们知道,宋朝是古代中国最为厚待士大夫的朝代,中高级官员的俸禄高到了惊人地步。拙著《历史课本闻不到的铜臭味》考证过公元1045年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时的收入,把他的工资、禄米、衣赐、薪炭、贴职钱和职田的田租全部加起来,按购买力折成人民币,已经达到了年薪百万的水准。

但范仲淹始终保持节俭的习惯,《宋史·范仲淹传》说他非宾客不重肉,除非家里来了客人,否则餐桌上最多只有一道荤菜。他把俸禄节省出来,在苏州老家买了几千亩田地,用来供养族里的穷人,帮助没钱读书的范氏子孙读书,帮助没钱婚配的范氏子孙婚配,这就是中国家族慈善史上赫赫有名的范氏义庄。对于族人之外的读书人,他也慷慨解囊,据他的玄孙范公偁《过庭录》记载:守陈,以己俸作布衾数十幅待寒士。在陈州当官时,用自己的俸禄做了几十件被子,送给当地的穷书生。

范仲淹还有一个表弟,家道中落,无力入学,也被范仲淹接到任上,与儿子们一起读书。

这位表弟本名滕甫,字元发。宋朝第七个皇帝在位时,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权势熏天。高太后的父亲名叫高甫,所以滕甫必须避高甫的名讳,以字为名,改名滕元发,字达道。

我们查《苏东坡文集》,可以查到一篇苏东坡写给腾元发的《与滕达道第五十七简》,书信大意是说,苏东坡在山东登州做官,买到登州出产的几百只鲍鱼,寄给了滕元发。这说明滕元发与苏东坡交情不浅。

多年后,滕元发去世,苏东坡撰写墓志铭,介绍了滕元发与范仲淹的关系:范希文皇考,舅也。范希文即范仲淹,皇考即父亲,范仲淹的父亲是滕元发的舅舅,所以滕元发是范仲淹的姑舅表弟。

范仲淹生于989年,滕元发生于1020年,两人辈分相同,年龄却差了整整一代。南宋时期,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在《过庭录》中写道:(滕元发)视忠宣为叔,每恃才好胜,忠宣未尝与较。”“忠宣是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他与滕元发年龄相仿,两人一块儿玩,滕元发总是拿出表叔的派头,欺负范纯仁,而范纯仁忠厚老实,从来不跟这位小表叔计较。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都继承了范仲淹的勤俭门风,生活很节俭,学习很努力,待人接物很厚道。跟四个表侄相比,滕元发的表现就差远了,他寄人篱下,却心高气傲,既不听老师的管教,也不听范仲淹的管教。据《过庭录》记载,他经常逃课,跑到外面骑马。有一回,他试图驯服一匹劣马,马一尥蹶子,把他摔了个大背跨,差点儿摔骨折。范仲淹狠狠训了他一顿,但他不听,顽劣如故。

《过庭录》上还说,滕元发爱打球,球是用木头刻成的,有小甜瓜大小,用一根曲棍去打,跟打高尔夫似的。范仲淹见他天天打球,很生气,让他把球交出来,然后当着他的面,让手下人用铁锤把球砸碎。铁锤砸到球上,球没碎,从地上反弹起来,正打范仲淹额头上。范仲淹抱着脑袋喊疼,滕元发在旁边幸灾乐祸:“哼,真痛快!”范仲淹长叹一声,拿这小子没办法。

又据宋人笔记《梁溪漫志》记载,滕元发有一个很要好的玩伴,名叫郑獬,滕元发臭味相同滕元发爱吃肉,郑獬爱喝酒,两人凑到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跟梁山好汉似的,江湖人称“滕屠郑沽”。他们曾经去寺庙里偷宰方丈的狗,被和尚们告到官府,差点儿挨板子。

另一部宋人笔记《避暑录话》记载,滕元发醉醺醺地从外面回来,瞧见范仲淹读书,作了一个揖,问道:“表哥读的是什么书?”范仲淹说:“《汉书》。”滕元发捋起袖子喊道:“《汉书》里有一个汉高祖,大字不识几个,却当了皇帝,你读书有啥用?”范仲淹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只能抱以微笑,看着表弟大摇大摆地离开书房。这段故事说明滕元发反应敏捷,天资聪明,也说明他真的讨厌学习。

正因为讨厌学习,所以滕元发科举失利:他在1045年考进士,落榜了;1049年再考,又落榜了。后来他得知比他小几岁的表侄范纯仁都中了进士,深受刺激,终于把精力用在读书上,终于在1053年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做了官,滕元发的本性仍然没变,骨子里还是那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在官场上屡出狂言。有一年,他和王安石共同主持科举考试,将一份他认为比较出色的考卷排在高等。王安石怀疑徇私舞弊,收受了考生的贿赂。气急,当场赌咒发誓:“苟有意卖公者,令甫老母下世!”(魏泰《东轩笔录》,下同)我要是徇私舞弊,就让我妈去死!那可是宋朝,是极为重视孝道的时代,拿母亲赌咒发誓,说好听点儿叫口不择言,说难听点儿就是大逆不道。王安石赶紧劝他:“公何不恺悌?凡事须权轻重,岂可以太夫人为咒也?”你怎能这样不孝呢?什么事都要权衡轻重,怎么能因为这一点点小事,就拿自己的亲娘起誓呢?你傻啊你!

幸亏滕元发是在北宋繁盛时期当的官,朝廷风气比较正,对士大夫比较宽容,一个人无论是外圆内方还是剑拔弩张,只要才能出众,都有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范仲淹外圆内方,成就非凡,滕元发个性张扬,同样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甚至还当上了开封知府。《三言二拍》里有一位擅长断案的开封府滕大尹”,其原型就是滕元发。

最后再补充一点。范仲淹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开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此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学滕宗谅不是他的表弟滕元发。

范仲淹PK小表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