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晚疫病危害大,早发现、早用药,防治番茄晚疫病并不难!

 正兴活之学之 2019-06-28

初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如遇阴天多雨湿度高的天气,或者栽培过程中施用氮肥过多,栽植密度过大,保护地放风不及时等因素极易诱发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疫病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色,影响产量。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掌握番茄晚疫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的基础上,及时用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保证番茄的优产高产!

一、 症状识别

晚疫病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叶、茎及果实均可染病,以成株期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初现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似开水烫伤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茎部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最后表皮腐烂,植株易从病部弯折。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褐色或棕褐色,病斑呈不规则云纹状,边缘不明显,后期湿度大时果实迅速腐烂。潮湿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白霉。

番茄晚疫病为害果实

番茄晚疫病为害叶片

番茄晚疫病为害茎秆

二、 病发条件

晚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发展速度还与番茄的栽培条件和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关系密切。

1) 气候因素:晚疫病菌对空气湿度要求高,一般要达到 80%以上,所以天气越潮湿,产生的病菌就越多。 而其对温度的要求则比较低,一般在7~25 ℃都能发生, 最适合的温度是 18~22 ℃。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波动较大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2) 连作严重:玉米等旱地粮食作物产出低、效益差,在利益驱动和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有的乡镇长期只种蔬菜,不种粮食作物,或将其与马铃薯、黄瓜、茄子和四季豆轮作,导致土壤长期连作,带菌量大,植株易感病。

3) 管理不到位:氮肥过多、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弱、大水漫灌、放风不及时等,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 侵染循环

番茄晚疫病菌的越冬方式主要是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菌丝体也可以在马铃薯的薯块上潜伏,在春播的马铃薯植株上发生后传播给番茄。侵入方式是先由病菌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到植株上后,孢子囊先在水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再萌发出菌丝,由菌丝侵入到植物组织中。如果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就会产生大量繁殖体,经风雨向四周迅速扩展,从而普遍发病。番茄晚疫病菌的致病力非常强,而且还有生理分化现象,即使在土壤中,也能形成具有致病能力的薄壁圆孢了和厚垣孢子。

四、 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番茄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较抗晚疫病品种有圆红、中蔬4号、中蔬5号、渝红2号、京丹1号、佳红等。

2. 加强田间管理

1) 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2)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打杈番茄、黄瓜、辣椒、芹菜等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病果,减少初侵染源。经常检查植株下部靠近地面的叶片,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除去病叶、病枝、病果或整个病株,在远离田块的地方深埋或烧毁,同时立即施杀菌农药和连续消毒,防止病害蔓延。

3) 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栽培时要及时放风,尽量避免叶片结露时间,以减轻发病程度。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温汤浸种,清除田间带病的茎、叶、果等残体,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尽可能的减少土壤带菌量,减少病原侵染发病机会,以此达到防病增收的目的。

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在疫病大范围发生时,喷洒农药是防治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常用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