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人一声长叹”:他们在叹息什么?

 繁星1 2019-06-28

【原创】【首发】文:黎海滨(湖北武汉)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读书人)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多愁善感,愤世嫉俗,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他们借酒装疯,大发牢骚,针砭时弊,仗义直言。

人到中年,我闲读元人的散曲(小令),从书中的文字里,听见读书人发出的一声声长叹。那叹息声,穿透时空,响彻于天地间,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1—

读书人第一叹:忧国忧民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元人张可久的这首《中吕·卖花声·怀古》,是元散曲中的名篇。

开头的鼎足对,是对历史上的成败兴衰的感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他最宠幸的虞姬自刎而死。其实,没有多久,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悲壮的一生,也结束了秦末的大动乱。

“战火曾烧赤壁山”,写孙、刘联盟,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最终形成汉末三足鼎立的局面。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东汉初名将班超,为开西域,在玉门关外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要求调回,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张可久借用了这三个历史人物,概括地表述了历史上的一切兴亡成败,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其所感所叹,与元人张养浩在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基本一致。

自古以来,战乱频仍,知识分子(读书人)忧国忧民,常常有劲使不上。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或者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面对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读书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一声声长叹而已。

—2—

读书人第二叹:叹人生悲凉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元人徐再思的这首《双调·水仙子·夜雨》散曲,也属元散曲中的精品。

雨,带给人许多喜,也带给人许多忧。在诗人笔下,描写雨的佳作秀句数不胜数。比如杜甫的诗歌中,既有《春夜喜雨》那样对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雨脚如麻未断绝”而使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无奈。

不过,古人还是爱雨甚至赏雨的。雨可以看,唐人诗中就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句子(见明黄溥《闲中今古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歌手孟庭苇演唱了一首很有名的歌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雨还可以听。李商隐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的诗句。

关于听雨,宋人蒋捷更有一首《虞美人·听雨》,流传甚广: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用“听雨歌楼”,“听雨客舟”和“听雨僧庐”分别描写了自己少年、壮年、老年的不同人生感受。

雨打在芭蕉、梧桐一类的阔叶上,声音特别有味。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的广东音乐中,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雨打芭蕉》。当然,还有“雨打孤篷酒渐消”(陆游《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太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冷雨敲窗被未温”(《红楼梦》林黛玉《秋风辞》)等的描写。

而元人徐再思的这首《双调·水仙子·夜雨》散曲,用一句“三更归梦三更后”,就点明了听雨思乡思亲的主题。

“新丰孤馆人留”,用唐马周事。马周在唐太宗时曾经困居在新丰的旅馆中,后来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这里借用马周的故事,写自己仕途的不得意。

“枕上十年事”,是枕上反思在外游荡十年的往事。

“江南二老忧”,是二老忧多年在外的儿子,还是多年在外的儿子忧家中渐渐老去的父母,可能二者都有。在这风摇梧叶、雨打芭蕉的夜晚,全都涌上了心头,描写极为细腻生动。

此情此景,唯有一声长叹,才能略消心中的悲凉之感。

—3—

读书人第三叹:叹世道不公

不读书有权,

不识字有钱,

不晓人事倒有人夸荐。

老天只恁忒心偏,

贤和愚无分辨。

折挫英雄,

消磨良善,

越聪明越运蹇。

志高如鲁连,

德过如闵骞,

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

——《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

这首无名氏的元散曲佳作,以愤激之词,感叹世道不公,令人警醒。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人事倒有人夸荐”。世有治乱,理有顺逆,不必大惊小怪,不必牢骚满腹。唐人章碣《焚书坑》诗说: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那一段有名的〔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读书人指天骂地,长叹世道不公,小人得志,埋没英才,道德文章不受待见。

“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

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他在强秦的威胁下,游说赵、魏等国联合抗秦。史书上称赞他“义不帝秦”。

闵骞,即闵子骞,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与颜回以德行并称。他又是孝子,连孔子都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用芦花给闵子骞做衣服,而用丝绵做衣服给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穿。闵子骞寒冷不禁,他的父亲不知道内情,反而骂他懒惰,用鞭子打他,衣服打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才知道冤枉了他,再一看后母所生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厚棉衣,于是要休掉后妻。闵子骞跪下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闵子骞如同亲生儿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是“二十四孝”之一。

但是,世道不公,就算你和鲁仲连、闵子骞一样德才兼备又如何呢?如果老实本分,一样被人轻贱。

这首散曲《中吕·朝天子·志感》的作者(无名氏),显然是一个失意之人,所以难免会有些牢骚,发出如此愤激之叹息。

结合时代背景,我略作分析,就理解了元代知识分子(读书人)的三叹,有其历史与社会根源。

元朝是北方草原蒙古统治者建立的一个王朝。蒙古贵族入主中原,把千百万无辜百姓推入战火,造成汉唐以来高度发展的华夏经济与文化的断裂乃至崩毁。这对长期生活在井然有序的封建伦理制度下的华夏各族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读书人),无疑是巨大的身心折磨与震撼。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世道不公、人伦崩毁,他们必然发出一声声深沉悲郁的长叹,并撰文记述下来。

元代废止科举制度,知识分子(读书人)命运极其悲惨,不仅无法步入仕途,连谋生也困难重重。其地位低下,当时有“九儒十丐”的说法。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把目光转下了底层社会,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最终造就了元杂剧(包括散曲)的辉煌。

人到中年,我闲读元人的散曲(小令),从书中的文字里,听见读书人发出的一声声长叹。那叹息声,穿透时空,响彻于天地间,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以文会友,愿您懂得!

编辑:王海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