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现象不是普遍的,而是广泛存在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卫冕霸主,而是隔代称霸。 五霸的版本春秋五霸的版本有很多,很多霸主都有争议。比如说宋襄公,后世多认为他的实力不够而不能列为五霸之一;再比如秦穆公,虽然灭国二十余,遂霸西戎,周天子也发给证书承认他的地位。但是秦国地位偏西,东边又有晋国挡着,就影响力来说很难达到中原,充其量也就是个地区性大国,所以他的霸主含金量是值得掂量的。 我认为没有争议的就是两个大国:晋国和楚国再加一个齐桓公,其余自由排列组合。 继承人现象 再说回晋襄公为什么没能卫冕霸主的事情。从历史上来看齐桓公死后五子争权,齐国内乱,霸业衰落;晋文公称霸后晋襄公稳步即位,然而秦穆公开始出头,虽然晋国没有内乱但是比起秦穆公来就比较平庸,是相对落伍了;再说楚庄王,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平稳过渡,这时候晋国又开始冒头了,楚共王在与晋国的争霸中十分吃力,国力也不断消耗。 所以从国君素质来看,晋国丢掉霸业是一种继承人现象,也就是继承人没有足够优秀,是相对平庸之过。 国力的较量 从国力上来看,晋国丢掉霸业是必然现象。因为称霸就像擂台上的拳击一样,需要你拿出全部的力量来夺取胜利,如果想持续卫冕,那就要保持体力休养生息,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 称霸也是一样,它是以国力为依托,在称霸的舞台上进行军事、外交、人才乃至经济的全方位较量。要想成为霸主,必须得打一场甚至无数场战争。齐桓公九合诸侯是消耗国力为代价的,晋国和楚国的称霸都有城濮之战和邲之战的代价。 现代有个说法叫“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战争背后的国力消耗,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春秋时代。大战之前要有粮草、兵源的征集,大战之后要补充兵员、恢复人口,所以称霸并不是一件小事。 所以本文认为,晋国丢掉霸业是必然的,也是上层统治者的主动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