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我们联手统治整个宇宙(星战起缘)! | 机核

 朝_五_晚_九 2019-06-29

1970年11月19日,星期四。华纳兄弟影业的主管们兴致勃勃地挤在公司外景地的一个放映间里,准备抢先观看一位新锐导演的剧情长片处女作。他们为这部名为《五百年后》的影片投了77万多美元,却不知道它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导演乔治·卢卡斯时年二十六岁,是影片制作方美国西洋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乔治·卢卡斯于1944年5月14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德斯托,是个捧着《飞侠哥顿》、《巴克·罗杰斯》与《明日托米》等科幻奇想漫画长大的孩子,此类题材的短篇冒险活剧也是他的最爱。这也培养出了小卢卡斯对外太空冒险和速度感刺激的无比热情,可以说他的高中时代就是在车库和各类地下赛车活动中渡过的。然而现实却早早为他敲响了警钟:1962年6月,就在卢卡斯即将高中毕业之际,他在驾驶自己的改装型比安奇小车时遭另一辆汽车猛烈冲撞挤压。虽然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但卢卡斯对亲身赛车的兴致却由此打消。

高中毕业之后,卢卡斯在就读莫德斯托专科学校期间开始接触电影制作,并且用八毫米胶片拍了一些试水之作。他在转入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后继续在短篇电影方面苦下功夫,于1967年自编自导了《THX 1138.4EB》,讲述了一名被编号为“THX 1138 4EB”的男子奋力逃离一个高度自动化威权社会的故事。卢卡斯在这部时长约十五分钟的短片中运用苍茫的背景音乐、令人不安的监控旁白和几组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地下通道和停车场拍摄的追逐戏,成功营造出浓厚的敌托邦色彩和魄力十足的近未来感,并于1968年在第三届全美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剧情片部门一等奖。

同年,卢卡斯获得了萨缪尔·华纳纪念奖学金和赴华纳公司进修的机会,他在华纳的外景片场遇到了自己的校友——正在那里拍摄《菲尼安的彩虹》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两人很快打成一片,科波拉对《THX 1138.4EB》评价颇高,建议当时正热衷于先锋派纪录片和动画影片的卢卡斯在剧情长片领域继续发挥自己的编剧才能。1969年底,科波拉和卢卡斯在旧金山福尔松大街设立了独立制片企业美国西洋镜公司,后者也决定拍摄一部基于《THX 1138.4EB》的长片。作为华纳兄弟影业与美国西洋镜新签七部影片的排头兵,这部题为《五百年后》的作品于1969年9月正式开机,仅一个多月时间便完成了拍摄。这部时长九十三分钟的影片以成本较为低廉的特艺斯科宽银幕技术拍成,延续了《THX 1138.4EB》的敌托邦主题。

正在执导《THX 1138.4EB》的乔治·卢卡斯(右一),摄于1967年。

然而《五百年后》的内部公映却出了问题。当影片放映结束,灯光重新亮起,放映间里的气氛立即变得十分尴尬:很显然华纳兄弟的主管们并不明白这片子究竟在讲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发行这部影片。卢卡斯对此倒是早有心理准备,他甚至曾计划在试映会结束后便携带胶片溜之大吉,免得自己的心血被华纳的人扣下。当然他并没有走出这一步,但华纳兄弟却真的把胶片收走了。最后华纳兄弟影业完全无视卢卡斯,自作主张地从影片中剪掉了五分钟内容,并于1971年3月11日公映了这部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作品。

尽管《五百年后》获得了一些正面影评,但如此营销的后果可想而知——影片票房仅收约94万美元,以凄惨的赤字草草收场。《五百年后》的商业失利导致针对美国西洋镜的撤资接踵而至,乔治·卢卡斯在自己的剧情长片处女航中一头撞上冰山,这位当年的电影新秀也落入了饭碗无着、一贫如洗的窘境。

乔治·卢卡斯(左一)在《五百年后》片场,摄于1969年。

早在《五百年后》制作期间,科波拉便曾建议卢卡斯给影片改写一个喜庆一点儿的结尾,后者欣然接受,打算以自己在莫德斯托的青葱岁月为蓝本拍一部反映美国青少年在改装飞车、摇滚乐和情窦初开之中颠簸成长的影片。卢卡斯将这部颇具怀旧色彩的作品命名为《美国风情画》。为了尽量多拉到些经费,卢卡斯从1970年底起,花了半年多时间四处游说,结果是到处碰壁,只有联美答应预付一些剧本费用。

尽管卢卡斯非常努力想要把《美国风情画》推销出去,但他心底里想拍的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影片。他的思绪始终离不开儿时酷爱的那些充斥太空大战、侠义豪杰和传奇爱情的冒险活剧。早在1968年,他还在《雨人》剧组给科波拉当助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构思这部新奇的作品了。当时为科波拉主管剧本事务的莫娜·斯凯格是这个创意的首批听众之一,她事后回想道:“那时乔治正在帮忙写《雨人》的剧本,他写完了就拿给我打字成稿。”一天,卢卡斯滔滔不绝地对一些负责《雨人》后期制作的剧组成员讲起了自己的“一部新片构思”。“我们在一个汽车旅馆里等科波拉,”斯凯格继续回忆道,“乔治正在看电视——可他却突然开始谈论起什么全息成像、宇宙飞船和未来潮流之类的玩意儿。这当真古怪,我那时候都不知道'全息成像’到底是个啥,但很明显他想要拍一部科幻影片!”

因此,卢卡斯在纽约除了找联美拉投资之外,还接洽了国王图片辛迪加希望买下自己童年至爱《飞侠哥顿》的电影版权,但因后者提出的条件苛刻,双方一拍两散。不过,这次失败的谈判却帮助卢卡斯摒除了心中的一些杂念,他发现即便自己能接下《飞侠哥顿》,也肯定不会原汁原味地照搬原作的概念。既然如此,何不索性拍一部完全原创的作品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知道我拍得出一部全新的影片。我想借用某种古代神话主题,给它套上未来主义的新壳——我要拍的片子绝不墨守成规,而且纯粹为了娱乐而拍,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太空冒险活剧!”

由于联美拒绝接受剧本,《美国风情画》最后由环球影业拿下。1972年6月26日,本片正式开机,只花了二十九天就于8月4日完成了拍摄。然而卢卡斯在1973年初将本片交给环球影业时依旧入不敷出,这迫使他必须在两部影片中做出选择:一部是他一直以来梦魂萦绕的太空冒险片,也就是《星球大战》;另一部则是他已为之努力多年的《现代启示录》。

“我背着一身债。”卢卡斯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惨状仍不免有些失落,“我急需开工干活,于是就放弃了《现代启示录》,全力备战《星球大战》。我当时构思准备《现代启示录》都快四年了,已经很有感觉,很想把它拍成,但就是拉不到投资。这片子我先是给了华纳兄弟,他们把它甩给派拉蒙,后来又踢给哥伦比亚,但哥伦比亚最后也把我给拒了——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比较忌讳越战题材吧。我一怒之下便想道'去他的,我总得拍点儿什么呀!好,我要把《星球大战》拍出来!’”

众所周知,卢卡斯最终将《现代启示录》的导演筒让给了科波拉,开始了后者一次痛苦漫长的瘦身百磅之旅。但卢卡斯自己仍从中吸收了很多要素,转用到《星球大战》之中。对此他评论道:“既然越战题材拍不了,我就干脆把里面的很多概念挪进了《星球大战》。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故事背景:一个科技发达的庞大帝国正在全力围剿一小批为自由而战的勇士。”

1973年初春,卢卡斯开始为《星球大战》的剧本打底稿。他首先开列了人物的名字,所以第一份《星球大战》的剧本草稿其实就是以“皇帝福特·薛西斯十二世”打头,密密麻麻写在一张考勤卡上的诸多人名。随后,他将这些名字随机组合起来并标明了他们的身份:皇帝“亚历山大·薛西斯十二世”、帝国将领“欧文·拉尔斯”、“哈勃人”的领袖 “汉·索洛”、绝地武士“梅斯·云堤”、宇宙飞船驾驶员“C.2. 索普”,还有贝比尔斯之王“安纳金·弑星者”和他的儿子“卢克·天行者”。紧接着卢卡斯又依样画葫芦,想出了不少片中的地名:他以自己心仪的日本演员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之名设计了一个名为“芳郎”(Yoshiro)的沙漠行星,还有边境星系的首都行星“奥德朗”、哈勃人和贝比尔斯人的故乡“天鹰”行星、生息着高大武基人的丛林行星“雅文”、美女如云的云星“欧弗基”和终日被冰雪覆盖的“诺顿二号”行星,此外他也提到了一座“战斗空间站”。

“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惠尔人守卫。”——老设定,新用途。

根据这几份名单,卢卡斯很快拿出了一份总共只有两页的手稿《惠尔人志事:第一部》,借绝地学徒——资深星际巡洋舰轮机长汉·索普之子C.2. 索普之口,讲述了他和“自己的尊师,声名显赫的欧弗基绝地武士梅斯·云堤之间的故事”。显然他想用旁白叙述书中轶事的手法将剧情娓娓道来,这有些像迪士尼的童话影片——先是一本华丽的大书翻开,旁白响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后以“……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结束,童话书也随之合上。1973年4月17日,卢卡斯坐到了打字机前雄心勃勃地开始撰写《星球大战》剧本第一稿,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尽的卡壳。卢卡斯潦草写下了很多新的人名地名,记录了很多点子,然而这些全都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直到5月他重看了黑泽明执导的《战国英豪》(1958)之后才豁然开朗。

《战国英豪》

《战国英豪》以一场虚构的日本战国时期地方豪强抗争为背景,描述了落败一方秋月氏的领主千金雪姬在勇猛机智的忠臣真壁六郎太护送下,带着自家所藏的大批黄金成功突围逃往同盟领地的冒险历程。片中两位阴差阳错被卷入历险的平民太平和又七也是笑料不断,这两个贪婪胆小的家伙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虽时常做出些利欲熏心的蠢事,但本质倒也不坏。他们的插科打诨为跌宕起伏、娱乐性十足的剧情增添了不少色彩。1973年5月,卢卡斯参考《战国英豪》的情节和人物完成了十页《星球大战》剧本手写草稿,其中的“三十三世纪银河内战”故事背景、被帝国追捕的公主、忠勇的天行者将军和两个互相吵个没完的机器人都有《战国英豪》的影子。“《星球大战》打一开始就深受《战国英豪》的影响。”卢卡斯阐述道,“我当时正四处寻找一个能说得通的故事。我脑海中有不少独立的戏份——在酒吧的殴斗啦、太空大战啦——但却一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剧情流程。于是我想起了刚刚重看过一遍的《战国英豪》,所以《星球大战》最早的剧情设计和那部片子非常像。”

手稿完成后,卢卡斯再次搬出打字机来,这次他一共敲出了十四页稿子。这份《星球大战》的初期剧情纲要描述了一场银河内战,由一大堆看似杂乱无章的关键词串起,剧中会出现一场小型战斗机在太空中围攻战斗空间站的大戏、起义军与帝国军队的太空缠斗、名为“天行者”的义军将领、帝国首都行星“奥德朗”、一场劫狱大战、手持古怪光剑武器的“绝地武士”、一个毛绒绒的高大外星人和一场授勋典礼。一部强调娱乐性的太空歌剧已跃然纸上。

但那可不是一个太空歌剧的宜居年代,谁都说不准《星球大战》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1973年春,卢卡斯委托自己的经纪人杰夫·伯格再次接洽联美公司,希望说服他们投拍《星球大战》。伯格是科波拉举荐给卢卡斯的一位精明辩士,也是《五百年后》的忠实影迷。1973年5月7日,这位舌灿莲花的说客找到业已荣升联美副总裁的大卫·查斯曼,递上了卢卡斯新完成的十四页剧情纲要打字稿和一大摞艺术概念参考资料,并要求联美拨给二万美元经费,好把这份精彩的纲要扩写为正式剧本,而影片的初始预算为三百万美元。

但联美没有要,环球也予以拒绝。

眼见投资洽谈罹患习惯性流产,卢卡斯也很无奈:“联美绝不会冒险投资,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我要拍的是什么。在他们看来,这大概只是又一部吞金巨片罢了。环球肯定也是这么想的。我想迪士尼公司或许会接拍这部片子……如果沃尔特·迪士尼还在世的话。他是个眼光独到的电影人,更重要的是,他可不怕冒风险。”

小阿兰·莱德(左)与乔治·卢卡斯(右)

不过杰夫·伯格可不会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当环球影业还在磨磨唧唧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已经和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的新晋副总裁小阿兰·莱德接上了头。小酌之余,伯格发现虽然《美国风情画》还未上映,莱德却已经对卢卡斯和他的新作早有关注。

“那天我和杰夫·伯格一起喝了几杯,他把《美国风情画》吹得天花乱坠。”莱德后来回忆道,“环球影业对这部片子很不满意,杰夫却坚称它是世间少有的杰作,所以我就表示自己很想观赏一下。环球不肯借出拷贝,但我有自己的渠道。一天早上九点钟,我在福斯公司看了《美国风情画》,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了!于是我立即联系伯格请他安排乔治过来谈谈他当时手上的片子。”伯格提醒莱德说卢卡斯仍在等环球影业的答复,二十世纪福斯若想要这部片子也得等环球放手才行,而莱德表示他愿意冒这个险。

卢卡斯在面会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关于《星球大战》的设想,莱德当场表示福斯有意接拍。虽说科幻影片在当时不怎么受片厂欢迎,但二十世纪福斯投拍的《决战猩球》此时正好上映,多少也给了卢卡斯一点信心。环球影业放弃《星球大战》之后,卢卡斯影业于1973年7月13日给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发函,把当时向环球提出的要求又提了一遍,并许诺影片所得纯利与二十世纪福斯按四六分成。

福斯公司主管商务的副总裁威廉·殷莫曼于8月20日回函提出了一些折中意见,当天卢卡斯影业和二十世纪福斯便就《星球大战》投拍事宜签订了备忘协议。而就在十九天前,《美国风情画》甫一公映便成为黑马,这部预算比《五百年后》还少两千多块钱的影片票房报收5500万美元,卢卡斯也摆脱了财务危机,现在轮到他后悔不已了:“五月份那会儿我的债务还没有偿清,真的是急着要钱,所以才答应和莱德合作。可是当福斯的支票在九月份寄过来的时候,《美国风情画》已经一炮走红,我也不再为钱发愁了。真是讽刺,要是那时候我咬咬牙扛到《美国风情画》公映以后再去谈,要求可不会像现在这么低。”

签约一个月后,卢卡斯收到了一万美元的支票,等交出剧本初稿后还能再得一万。福斯还另外拨给三万美元的拍摄启动费用——当然,距影片真正开机还早着呢,卢卡斯得先搞定剧本才行。从1973年底至1974年初,他全神贯注反复修改提炼剧本内容,并开始试图从各类脍炙人口的娱乐作品中汲取灵感,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故事——观众将在银幕上看到《铁血船长》的侠骨柔情、《飞侠哥顿》的邪不胜正、《地球停转之日》和《惊奇故事》中的古怪机器人,还有《虎!虎!虎!》和《轰炸鲁尔水坝记》中的大编队轰炸场面。

《星球大战》的第一份剧情纲要首页,卢卡斯从1973年4月17日起稿,直到5月20日才完成。

1974年5月,他终于写就了新的剧情纲要,并在7月拿出了《星球大战》剧本第一稿。后来《星球大战》电影中的大部分关键要素此时都已成型——包括片头向早年西部片《平原健儿》及《飞侠哥顿》电影连续剧致敬的梯形渐隐字幕和那句著名的“原力与你同在”,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全新的反派概念:帝国皇帝、一个身高七英尺的“西斯武士”、战斗空间站“死星”的顽固监军、腐败的议员塔金和“人类将领达斯·维达”。

三个好汉两个帮——拉尔夫·麦夸里绘制的星战概念画,左起:汉·索罗、一位无名女孩(后来卢克·天行者的原型参考之一)、楚巴卡、第一稿的C-3PO和R2-D2。绘于1975年4月1日,背景包含了义军星际战机和死星。

经过一番修改润色,卢卡斯又于1975年1月28日提交了一份更为详尽的剧本,标题改成了《弑星者历险记第一部:星球大战》。标题人物“迪克·弑星者”将在片中勇闯战斗空间站“死星”,在那里与邪恶武士达斯·维达展开一场光剑对决。三个月后,在概念艺术家拉尔夫·麦夸里的协助下,更多人物加入进来:毛茸茸的异星人海盗楚巴卡、光剑技艺了得的走私船长汉·索罗,索罗还有个没有名字的年轻女孩搭档。随后,这个女孩又被改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农场小子,更名为“卢克·弑星者”……

经过了艰苦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星球大战》于1977年5月公映。它不仅成了历史上利润最丰厚的电影之一,也迅速跻身流行文化的最前沿。本片中革命性地运用了电脑操控的动作控制摄制系统(注),使电影实拍场景与合成画面的同步质量飞跃提升,这部集西部片、海盗片、战争片于一身的太空冒险影片也为当时市场低迷的太空歌剧题材注入了生命力。专为本片特效而生的工业光魔由此大展宏图,极大地影响了之后三十多年的电影工业。

注:这套系统由工业光魔的约翰·戴克斯特拉和其同事开发,被称作“Dykstraflex”。它除了能够控制摄像机机身的运动外,还能控制摄像机的焦距。运动控制系统在当时并非新事物,其最早的尝试还能追溯到爱迪生。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也运用过该系统。但由于工业光魔的“Dykstraflex”是第一个适合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动作控制摄制系统,因此它也常被误称为“第一台”运动控制摄像机。

影片热映后,乔治·卢卡斯也没有闲着,他在那个夏天为片中的人物和飞船撰写了一些只言片语的背景故事,并且逐步丰满完善,这些正史影视产品之外的作品,也大大深化了《星球大战》的世界观与故事广度。不仅如此,《星球大战》在玩具周边市场的空前火热,也令此前周边领域专重电视产品而轻电影的现象为之一变,在授权商的大力开拓下,卢卡斯影业终于将《星球大战》打造为体量巨大的超级IP。

1997年1月31日,全副披挂站在影院门口的阿尔宾·约翰逊。

而一个IP的经久不衰,自然也少不了可爱的影迷。1997年1月31日,刚从车祸中恢复不久的美国星战迷阿尔宾·约翰逊身穿自己组装的帝国冲锋队道具盔甲,前去参加《星球大战》特别版展映。现场的盛况促使他在geocity社区开办了一个名为“2551号羁留区”的小群组,供星战帝国扮装同好交流,这个小小的影迷俱乐部如今,已发展为在全球拥有一万多名成员的“501军团”……

2007年初,501军团受邀参加玫瑰花车巡游。左三为乔治·卢卡斯,左四为时任军团指挥官马克·福特汉。

猝不及防的广告时间和活动通知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邦邦硬的广告帖……

《星球大战》是怎样渗透到我们的当代文化中的?它最初的起源在哪里?这个商业奇迹将走向何方?对此,资深记者克里斯·泰勒回顾了《星球大战》这一全球收益最高、影响力最大、影迷互动最多的文化产业传奇的完整历史:灵感起源、项目开发历程、商业潜力、影迷文化的产业价值、对同类电影的影响、未来的长远规划……作者带着一肚子问号出发,去寻找全美国最后一个“没有看过《星球大战》”的人,结果一不小心横跨了半个世纪,从已被“星战”文化深深感染的当代地球,穿越回“星战”宇宙的奇点——小镇男孩乔治·卢卡斯的卧室。

一切的一切,都记载在这本《星球大战如何征服全宇宙》中。

在这部“传奇背后的传奇”里,克里斯·泰勒记载了《星球大战》从一则孩童笔记,到一段产业传奇,再到一种全球文化的历程中发生的一切:科技与幻想的相生相成,艺术与商业的相克相济,电影人与“粉丝”的相爱相杀……创造力的碰撞,能诞生一个宇宙!

等你

本周六,也就是2月23日下午2点至4点,后浪出版公司将与建投书局浦江店合作,在上海市公平路18号嘉昱大厦建投书局四楼报告厅举办一场《星球大战如何征服全宇宙》的线下分享会,有501军团中国驻防军和义军联盟中国基地的成员现场整装助阵,更有欢乐丰富的互动环节。

现场嘉宾有501军团公共关系官闲人、星球大战中文网副站长姚望(同时也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官方字幕译者),主持人是我。来玩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