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知多少

 zhaxx 2019-06-29

国际上装配式建筑发端于工业革命,二战后大规模创立和推广。70年代后,各国各地区基于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及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方式。

美国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在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

1.美国洛杉矶某装配式住宅:框架结构,细柱厚板,外墙为预制墙板。

2.美国某装配式住宅:板式结构建造过程。

3.美国乐高3月18日宣布进军装配式建筑,在丹麦及墨西哥搭建两个装配建造工厂,将建筑业的全球标准与乐高玩具模块有机结合,制造的建筑也将优先服务于孩子。

墨西哥厂区的办公楼是最早完工的建筑,外皮和内部装修由乐高玩具组件拼接完成,结构体系及屋面由乐高的混凝土预制件搭建完成。该建筑共使用了200多个“LEGO PC”模块和330万个玩具模块。

丹麦的总部建筑于2017年2月完工。

瑞典

瑞典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的工业化体系,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有人说:“瑞典也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他们的住宅预制构件达到了95%之多。瑞典建筑工业化特点:在完善的标准体系基础上发展通用部件;模数协调形成“瑞典工业标准”(SIS),实现了部品尺寸、对接尺寸的标准化与系列化。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推行建筑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走过了一条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板现浇工艺为标准的建筑工业化的道路。特点是以推广“构造体系”,推行构件生产与施工分离的原则,发展面向全行业的通用构配件的商品生产。

法国巴黎28套公寓楼。

日本

通过立法和认定制度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六七十年代出台的《建筑基准法》成为日本大规模推行产业化的节点。70 年代设立了“工业化住宅质量管理优良工厂认定制度”,这一时期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 10%左右。80 年代中期设立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制度”,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 15%~20%,住宅质量和性能明显提高。到 90 年代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25%~28%。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成就之一是KSI体系住宅。

新加坡

新加坡住宅由政府建造,开发出15层到30层的单元化的装配式住宅,占全国总住宅数量的80%以上。通过平面的布局,部件尺寸和安装节点的重复性来实现标准化以设计为核心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工业化,相互之间配套融合,装配率达到70%。

新加坡天空之城项目:预制剪力墙+灌浆套筒。

中国香港

香港快速发展住宅产业化主要归功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标准化设计,从“和谐式”公屋的多种系列的标准设计使得房间尺寸相互配合,建筑构件的尺寸得以固定,形成了公屋专用体系的预制生产,新开工的公屋全部采用预制、半预制构件和定型模版建设。2001年政府出台建筑面积奖励政策,对采用预制外墙的商品房给予建筑面积6%的奖励,香港普通商品房开始采用住宅产业化建设。

香港海德1A公屋。

香港标准化设计为核心的装配式公屋。

国内

1宇辉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间接搭接连接)。

黑龙江宇辉集团开发的“保利花园”应用了预制墙体、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叠合板等建筑部件。

2.长沙远大住工现浇结构外挂板体系。

远大住工在整体厨卫、成套门窗等技术方面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并建设了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为主的工业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建造体系。

3.南京大地集团装配式框架外挂板体系。

构件采用预制构件流水线生产,生产及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框架结构不符合国内主流住宅的特点;预应力叠合楼板存在反拱,存在技术缺陷。

万科上坊公寓保障房。

4.中南建设装配式剪力墙体系。

装配率及预制率高,构件可采用预制构件流水线生产,经济性较好。但建筑高度受限。

5.合肥西伟徳宝业叠合式剪力墙。

德国技术,装配率高、整体性好,效率高,技术成熟。建筑混凝土和钢筋含量大,材料成本高。

6.万科地域化的体系。

万科集团在深圳投资建设了“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中心”,并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预制装配和精装修集成。南方偏重于引进日本常用的预制框架或框架结构外挂板技术;在北方则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及榆树庄构件厂合作,开发了本土化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新技术。

7.部分装配式建筑性能配置例表

整体来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1.向长寿命居住和绿色住宅产业化方向发展

世纪之交全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建筑,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建筑”。对我国而言,“绿色建筑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

2.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发展

西方国家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1950年至1970年是第一阶段,1970年至今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施工方法被称为闭锁体(closdeysstem),其生产重点为标准化构件,并配合标准设计、快速施工,缺点是结构形式有限、设计缺乏灵活性。第二阶段的施工方法被称为开放体系(ponesysetm),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的功能块、设计上统一模数,这样易于统一又富于变化,方便了生产和施工,也给设计更大自由。

3.从湿体系向干体系发展,现在又广泛采用现浇和预制装配相结合的体系

湿体系(wetsysetm)又称法国式。其标准较低,所需劳力较多,接头部分大都采用现浇混凝土,但防渗性能好。干体系d(yrSysetm)又称瑞典式,其标准较高,接头部分大都不用现浇混凝土,防渗性能较差。

4.从只强调结构预制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

建筑产业化既是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5.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

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是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6.更加与保障性基本住房需求建设结合

欧洲和日本的集合住宅,新加坡的租屋,我国香港的公屋均是装配式技术的主要实践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