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大体有以下六种说法,性本善,性本恶,无所谓善恶,有善有恶,善恶混,无善无恶。
●孟子主张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生活过程当中,可能表达出仁义礼智来,原本就是因为人本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荀子主张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是恶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善,需要化性起伪,通过接受圣人的礼乐教化,实现化性起伪的,把原来的那种恶的性转化掉,表现为善。
●告子主张无所谓善恶。性犹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董仲舒主张人性有善有恶。部分人是善的,部分人是恶的,把人性区分为所谓的三品,有上中下三品。
●杨雄主张善恶混。善恶混和有善有恶还不一样。有善有恶指某些人是善,某些人是恶,高低上下各不相同。善恶混是一个人的人性当中,原本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可以表现为善,也可以表现为恶。
●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和告子的无所谓善恶也不同。无所谓善恶强调的是后天引导,无善无恶,是指超越善恶,不能用经验意义上讲的善恶的价值,对性本体自身的本然存在进行价值权衡。
以上六种关于人性善恶的说法,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很大影响,都能够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告诉人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弃恶从善,走向圣贤,只是修炼的路径和方法不同罢了。
二、如何正确理解人性的善恶
从哲学的角度,究竟如何理解人性的本质是善的,还是恶的,要从本源和发用两个方面理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从人性的本源上说,是无善无恶的。人性与天道同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性等同于天道,天道本身就是无善无恶的,按照自然规律周而复始。《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性本身就是无善无恶的,这种无善无恶就是至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人性在非经验状态下,本心在未发之中,表现的就是无善无恶,《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有善有恶意之动。从人性的发用上说,是有善有恶的。什么叫发用?所谓发就是意,无善无恶的性本源,一旦同外界的事物接触,就要产生意,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发出的意完全合乎人的本性,就是善的,如果被私欲蒙蔽,偏离本性,就是恶的。所谓用就是意支配下的行为,如果按诚意而用就是善,否则就是不善。
●基本结论:人的本性从本源上说,与天道同一,是至善的,即无善无恶。从发用上说,有善与不善的体现,发出的意有善恶之分,根据意所落实的行动,也就有善恶之别。
三、如何理解圣贤的不同说法
历史上六种关于善恶的说法,都能解释一些现实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善和恶。
●善和恶两种说法,有的是从本源上说的,有的是从发用上说的。这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而阐释和表达出的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像。就好比人的眼睛只是一个,你不能说眼睛喜时的眼,怒时的眼,直视的眼,斜视的眼,有四个眼。不能用这个说法,否定另一种说法。
●孟子人性论是本源头上说的,人性是善的,当然是对的。孟子强调扩而充之,充分发挥你性体自身本人的真实的实在状态,那就是四端,你把四端扩而充之,呈现出来的便是仁义礼智信。 孟子的观点,你是本善的,按照本性做出来,就可以转凡至圣。
●荀子说性是从发用上说的,人性是恶的,当然也不错。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善,因为他懂得化性起伪,懂得遵循礼仪法度,懂得去用圣人之礼乐教化来化导自己,这就表现为善了。如果不懂得这么做,只是依循着自私的、自利的、自我的那样来表达,那就是恶。按照荀子说,改变恶的,就可以转凡至圣。
两种说法,好比一条河流,可以有顺,可以有逆,孟子是从源头上顺着讲,荀子是从下游回溯说,往回走。实际上目的并没有不同。按照孟子的观点,你是本善的,从源头上下功夫,扶正即可。按照荀子观点,你是本恶的,从末流上下功夫,改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