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过:主流经济学正受到两头夹击。一方面,非主流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给主流经济学勒紧了绳索:揭穿主流经济学不切实际模型的自相矛盾、失败无能和荒诞不经。另一方面,顶尖主流经济学家及其代言人也在做相仿的事情,虽然多少有些失常和窘迫。 奥地利学派优于 “主流经济学”的五大理由 ❦文 / 乔纳森·纽曼 》Jonathan Newman《 ♕译:禅心云起 诺亚·史密斯(Noah Smith)承认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失败,但他表示,主流以外其他任何一种经济思想,都不能更胜一筹地替代之。虽然他没有提及奥地利经济学派,但不妨让我们证明一下,奥地利传统如何能够轻松自如地化解他的批评。 1.计量模型完全忽视 人的行动本质 尽管最好、最新和最强有力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统统宣告失败了,但史密斯仍然对不采取计量预测的所有其他方法置若罔闻。 但计量方法完全忽视人的行动本质这个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一切经济学皆可归结为个人做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取决于个人偏好。 遗憾的是,基本数学运算连人的偏好都无法处理,这居于两种原因:一来偏好是主观的,二来偏好是序数的。 你无法衡量或比较你所不能观测到的东西,你也不能对序数进行数学运算。排序第2位加排序第3位,得不出排序第5位或排序第1位。这样做,只是瞎忙一场,而这就是当今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现状。 2.宏微观分离 是毫无根据的 史密斯专文探讨了宏观经济理论存在的问题,但奥派经济学家明白,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并无任何有意义的界限。两者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规模和重点。无论你考察的是个人消费者和企业,还是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模一样的。 主流经济学家对待经济学的方式是将研究领域越分越琐细。如今,有“医疗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等。宏观经济学家和非宏观经济学家之间也存在很大分歧,关键在于双方都没有真正理解别人在干些什么。 但如果仅仅转换视角,又如何能预料个体会采取不一样的行动?宏观经济关系只是许多微观经济事件的总和。物价上涨(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宏观课题),是因为许多(处于微观层面的)个人竞相抬高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因为他们的名义收入随着货币供给的扩张而增加。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不是彼此独立的学科,甚至也不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属一门学科,因为在经济科学中,所有因果关系都处于个体(微观)层面。 3.经济法则不只是 经验规律 史密斯还表示,很多非主流学说“有一些严重缺陷,让它很难靠经验来验证。”凡是读过米塞斯著作的人对此都能轻松对付。 经济法则是从行动的逻辑推衍而来的。不可否认和无可辩驳的的是,我们使用某样财货的额外单位来满足排序越来越低的目标(边际效用递减)。只要推理链条的每一步骤在逻辑上可靠,随后的主张也一样坚如磐石,。 经济学中揭示因果关系的命题不仅是规律,而且无法验证。这是因为要衡量不管什么因素的真实效果,需要一个“反事实调查”(考察相反的事实)——没有这一因素会发生的另一事件过程。 4.经济学不是 “模糊观念”的集合 尽管经验验证是不可能的,但经济学也决不像史密斯说言,沦落成了“模糊观念”的集合。 经济学既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也建立在现实关系基础上,这就是奥地利学派何故被正确称作“因果-现实主义”经济学。我们不会凭空想象出一些以某种可预测方式行事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或把人的行动当成带有随机分量的公式。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真正行动着的真实的人。 经济学研究因果关系,因此无论从逻辑还是教学上讲,经济学都具备内在结构性。边际效用递减导出需求定律。机会成本和权衡导出比较优势法则,继而导出合作法则和劳动分工的益处。这些观念错综精微地系统联结在一起。得到了正确理解的经济学决不是一堆模糊观念的大杂烩。 5.奥派经济学家的确预测 到房产泡沫灾难...和大衰退 有趣的是,当涉及到商业周期和其他宏观经济现象时,那些不依赖经验验证、预测和定量模型的(奥派)经济学家们却一向是正确的。 对此,你可以搜索米塞斯网站(mises.org),仔细翻阅本世纪初该网站发表的相关文章。当时房地产泡沫还未引起其他任何人的注意。诋毁者当然会说,“即使一个坏掉的钟一天也有两次正确(…)”,但这些奥地利学派作者指出了这场以房地产为核心的经济过热的具体原因,揭示了这一切具体后果之所以发生,源头正在于美联储和联邦政府的政策。 例如,肖恩·科里根在2002年12月3日的采访中说:
马克·桑顿在2004年写道:
当然,一段关于房产泡沫幻灭的《彼得·希夫是对的》的视频,已经成为经典当中的经典(YouTube上有130万左右的点击量)。 我说过:主流经济学正受到两头夹击。一方面,非主流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给主流经济学勒紧了绳索:揭穿主流经济学不切实际模型的自相矛盾、失败无能和荒诞不经。另一方面,顶尖主流经济学家及其代言人也在做相仿的事情,虽然多少有些失常和窘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