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间艺术更是博大精深。在这当中涌现了一批让人叹为观止的民间绝技,而咱们今天要聊的,便是堪称这民间绝技中的绝技——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微雕分立体雕和平面书画雕,平面书画雕也叫“微刻”是凹进去的,属于“阴雕“”浅雕”一类,而立体雕”则指“圆雕””浮雕“”透雕“属于阳雕一类。 微雕既是微观艺术。也是书画艺术雕塑艺术,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极其微小,如微雕家石峰微雕的世界最小油画《蒙娜丽莎》。 牙雕《蒙娜丽莎》 这件作品只有4毫米X5毫米,作品虽然是原作的几十万分之一,但在180倍的显微镜下观看,一些细节刻画,油画肌理人物神情,比例设色,远近关系和明暗关系等依然处理得非常逼真,创世界最小《蒙娜丽莎》油画记录。 显微镜下的样子 细节毫厘毕现 曾经看过一部古装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考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请微雕大师将答案雕在米粒之上,用以作弊,一个米粒之上居然刻了上百字之多,真是神乎其技! 米粒上的微雕 微雕艺术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微小图案和文字,刀法苍劲,字体秀丽,既有篆刻艺术技巧,也讲究布局,可称为最早的微雕作品了。唐、元、明、清诸代微雕名家辈出,至今仍有遗作流传于世,其艺术风格也各有千秋。 清 于硕微雕山水诗文扳指 自明代开始,核雕较为盛行。随经济的发展,核雕由最先驱凶避邪的祥符转变为把玩谴兴的物件。那时候文人墨客和朝廷显贵们把它同珠金玉器挂在一起,作为身上的装饰佩件和扇坠,用来显示其特殊的身份。民间则穿孔成坠,用它来辟邪。果核本来是丢弃的东西,因了艺人的情怀,它们便有了可贵之处。 微雕人正在雕刻核桃 我们大多数人认识或了解微雕,大概源于初中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核舟记》, 它讲的是明代有一位微雕名匠王叔远, 能在一寸大的一枚油橄榄核上雕出苏轼赤壁泛舟图, 其中有可以开启的门窗及案几人物等,生动地再现了 “大苏泛赤壁” 的情景, 作品虽小,又不失造型之精美, 真可谓巧夺天工。 清 核桃微雕船两件 微雕技艺在和田玉的运用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极为盛行,明朝著名琢玉陆子冈技压群工,盛名天下。皇上曾特命他在玉扳指上雕百骏图。他仅用几天时间完成了,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高出叠峦的气氛和一个大开的城门,而马只雕了三匹,一匹驰骋城内,一匹正向城门飞奔,一匹刚从山谷间露出马头,仅仅如此却给人以藏有马匹无数奔腾欲出之感,他以虚拟的手法表达了百骏之意,妙不可言。 创作微雕作品不仅要有金石绘画的基础,而且要具备扎实的雕刻技巧,雕刻时无法看清比划,主要靠腕力指力的触感。所以在创作之前必须先打好腹稿,巧妙布局,而后排除杂含,完全凭借几十年来锻炼出来的手感进行雕刻,这简直就是“意念雕刻”。 一件微雕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微雕匠人的付出,他们经常在雕刻台上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总是保持一个姿势,每每雕刻结束,都是浑身酸疼! 传统的微雕其实是没有放大镜辅助的。因此在创作时,微雕匠人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感觉——那种日复一日不断练习获得的手感——来进行创作的,微雕大师王天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看到粉末的时候,证明你的刻刀已经刻上去了,然后你凭着感觉雕刻,最后去掉粉末,你的作品就完成了。” 我们都知道,目前玉雕师想要收徒已经十分困难,更别说微雕匠人的传承。现在的人太过浮躁,很难静下心难专心投入微雕工作中,目前现存的微雕大师多数为年过花甲的老人。 和田玉的微雕作品,因为制作工期长,精美绝伦,每一件都是可以用作收藏传承的艺术品。而微雕技术也是一项急待传承和发展的绝活,希望将来又更多的能人志士从事这项工作,别让这门技艺淹没在历史长河里,让古老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更多微雕作品欣赏 |
|